“清清丹江水,凡凡故乡土。”因为南水北调工程,两年多的时间里,16.5万人为国家工程让路,他们泪别故土,远赴他乡。1月13日,一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报告会感动了很多人。
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肩负着一湖清水送京津的重任,被称为京津人民的“大水缸”。
1959年3月,2.2万名淅川儿女率先离开家园,远走他乡。从此,众多的淅川人踏上漫漫移民路。这条路辐射青海、新疆、湖北和河南。走完这条移民路,淅川人民用了整整53年。
2014年1月13日,在郑州举行了一场河南省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报告会,讲述了淅川人民的移民故事,让很多听众潸然泪下。
几十年来,丹江口水库村民为国家工程让路,牺牲了很多。住着破旧的土房子不敢盖新楼,因为说不定哪天就要搬走。不能搞大范围养殖,因为一湖清水肩负着送京的重任,渠首污染不得。几年来,共有10名干部在移民一线以身殉职,曾一天晕倒177个干部。
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移民老人何兆圣,一生经历三次大搬迁,53年来辗转3省4地,成为库区移民的“标本”。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建,何兆圣移民青海,后因自然环境恶劣,两年后回到淅川。30岁他再迁湖北荆门,后来再返老家,2011年,他和家人北渡黄河在新乡辉县落户,最后长眠异乡。老人曾说:“走就走吧,国家的事,咱得支持。再说搬到哪儿不都还是淅川人。”
老人留下的临终遗愿,是希望去世后能埋在丹江边。
淅川县是河南省唯一一个移民迁出地,需动迁农村移民16.5万人。两年多的时间里,淅川县完成全部移民搬迁工作,16.5万人被安置在了郑州、南阳、平顶山、漯河、许昌和新乡6市。
考虑到移民思乡情结,以及解决移民的经济来源,各地政府陆续在当地发展特色农业,为移民再就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