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告别:这转身一去,不知何年再重归故里?
挥泪告别:这转身一去,不知何年再重归故里?
/d/file/news/zym/ts/2014-01-14/53a0d2903025ac5c4496bbed88f05019.jpg /d/file/news/zym/ts/2014-01-14/53a0d2903025ac5c4496bbed88f05019.jpg眼神:再见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d/file/news/zym/ts/2014-01-14/a49ed7593d0bc45df59bc8040536ec11.jpg /d/file/news/zym/ts/2014-01-14/a49ed7593d0bc45df59bc8040536ec11.jpg淅川县移民的老房
/d/file/news/zym/ts/2014-01-14/0e2efc4ee5085f0299faed49fce3fdc0.jpg /d/file/news/zym/ts/2014-01-14/0e2efc4ee5085f0299faed49fce3fdc0.jpg旧屋,孩子。2007年,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她不知道村子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今,她又在哪个“故乡”?
/d/file/news/zym/ts/2014-01-14/83a6bbbbef5af0ec98d08e8361b391f5.jpg /d/file/news/zym/ts/2014-01-14/83a6bbbbef5af0ec98d08e8361b391f5.jpg阔步去远方,百姓是脊梁!
/d/file/news/zym/ts/2014-01-14/2efd4d7f200fa9ec425325ef092fcf09.jpg /d/file/news/zym/ts/2014-01-14/2efd4d7f200fa9ec425325ef092fcf09.jpg再看一眼丹江水。移民“标本”何兆圣:52年的辗转迁徙,前后4次背井离乡。从淅川——青海——湖北荆门——新乡辉县,最后长眠异乡。去世前,老人说:“我死后,把我埋在丹江边!”这是一个人的移民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d/file/news/zym/ts/2014-01-14/542b6ad2df38d3641e66babe5d2e10fc.jpg /d/file/news/zym/ts/2014-01-14/542b6ad2df38d3641e66babe5d2e10fc.jpg“清清丹江水,凡凡故乡土。”因为南水北调工程,两年多的时间里,16.5万人为国家工程让路,他们泪别故土,远赴他乡。1月13日,一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报告会感动了很多人。
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肩负着一湖清水送京津的重任,被称为京津人民的“大水缸”。
1959年3月,2.2万名淅川儿女率先离开家园,远走他乡。从此,众多的淅川人踏上漫漫移民路。这条路辐射青海、新疆、湖北和河南。走完这条移民路,淅川人民用了整整53年。
2014年1月13日,在郑州举行了一场河南省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报告会,讲述了淅川人民的移民故事,让很多听众潸然泪下。
几十年来,丹江口水库村民为国家工程让路,牺牲了很多。住着破旧的土房子不敢盖新楼,因为说不定哪天就要搬走。不能搞大范围养殖,因为一湖清水肩负着送京的重任,渠首污染不得。几年来,共有10名干部在移民一线以身殉职,曾一天晕倒177个干部。
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移民老人何兆圣,一生经历三次大搬迁,53年来辗转3省4地,成为库区移民的“标本”。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建,何兆圣移民青海,后因自然环境恶劣,两年后回到淅川。30岁他再迁湖北荆门,后来再返老家,2011年,他和家人北渡黄河在新乡辉县落户,最后长眠异乡。老人曾说:“走就走吧,国家的事,咱得支持。再说搬到哪儿不都还是淅川人。”
老人留下的临终遗愿,是希望去世后能埋在丹江边。
淅川县是河南省唯一一个移民迁出地,需动迁农村移民16.5万人。两年多的时间里,淅川县完成全部移民搬迁工作,16.5万人被安置在了郑州、南阳、平顶山、漯河、许昌和新乡6市。
考虑到移民思乡情结,以及解决移民的经济来源,各地政府陆续在当地发展特色农业,为移民再就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