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95周年纪念日。
这是暮春初夏一个平常的日子,阳光和煦,草木葱郁。小长假归来的年轻人,又恢复了匆匆脚步。
北京大学静园草坪上,北大学子们朗诵诗歌,一首《沁园春·长沙》,吟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河南大学的百年校园内,刚刚排演了一场马可音乐会,向宣传抗战救国的“怒吼”歌咏队致敬。
微信朋友圈里,众人互道“青年节快乐”,感慨从青葱到知天命;微博上,河南高校学子争相@大河报晒自己的“校园精神坐标”;河南团省委的五四活动,更是百花齐放,处处皆是“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一批可以推荐给青年们的“五四好文章”被重温,如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一批和五四、和青春相关的电影被关注,如《青春之歌》《建党伟业》《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
正如95年来,五四从未走远。“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一直在推动着中国前进的步伐。
在河南,五四运动的星星之火,在当时的省会开封点燃,并至燎原——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的女生们率先走出校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的师生们振臂呐喊,河南省第一个团支部在开封建立……
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大河报几个年轻记者走进开封,追寻“五四运动中的河南青年身影”。那些汇聚于此的外省英才,将他们最闪亮的青春留给了中原大地。
短短半个月,我们的足迹遍及河南团省委、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南省档案馆、河南大学、开封团市委、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多个部门。学生领袖刘潇然,女学先驱刘青霞,河南省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冯品毅,“怒吼”救国的民乐大师马可……各有风骨,让人敬仰。
当时青年,已为“先生”。正如一句古诗所言:“绕坛红杏味长醇,旧时红烛犹照人”。而我们,走街串巷、翻阅史料、钩沉历史,亦是为了烛照当下、溯源问脉、固本图新。
□记者刘学增朱琨
阅读提示|灰旧的墙壁,老式的窗台,在郑州市东明路与黄河路附近,一座老式的六七层小楼临路而坐,却静静地躲过了院外的喧嚣。
院内,得知记者是来采访刘潇然先生开封求学的历史,他80岁的女儿特地拿出老人生前的回忆录查证——“没错,我父亲写到,是1917年夏到省城读书的”。1919年,河南的省城还在开封。
和谈失败激起学生怒火五四运动波荡中原大地
时光倒退95年。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远未散尽,战胜国的代表们就云集巴黎,商讨战后事宜。作为一战协约国之一,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出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由英、法主导的巴黎和会不仅拒绝上述要求,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并于当年4月30日正式签订《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而当时的北洋政府竟欲在《合约》上签字。
消息传回北京,国人沸腾。5月4日,北京大学等3所大学3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由此拉开帷幕。
而此时,16岁的刘潇然,已离开偃师老家在位于开封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就读2年。当时河南由于禁锢较严且僻处腹地,“一切新思想、新事业较沿海各省瞠乎其后”。但正如《豫省力争青岛之第一声》(《新中报》1919年5月24日)中写到的,“平静之水,其流速而有力。一遇沙滩阻隔,则暗潮激荡,水面生波矣”。“五四运动”的怒涛,终于在中原大地掀起巨大的浪潮!
“五四运动”后一两天,消息传到开封,一些学生行动起来,“许多学生到街头演讲,不少人痛哭流涕”。而最先成规模响应的,却是一批女学生。5月9日,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开封女师,现为开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召开国耻大会,“五四运动”由此在河南轰轰烈烈展开。
15校学生联合掀起河南抗争高潮
在开封市刷绒街附近的一条小胡同,当年学生们召开联合大会的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已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记者辗转寻至这里,发现墙壁开裂,门窗蒙尘,已然人去楼空。虽是四合院布局,圆形拱门和柱子,带有明显欧洲的建筑风格。置身其中,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它的雄伟与独特。95年前,在这里,15校学生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始建于1908年的开封女师,是河南最早一批招收女学生的学校。到1919年,该校成立刚过10年,但挣脱封建枷锁的女学生,就迸发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血性。国耻大会上,一名姓张的女生,登台演说,说到激愤处,竟咬破中指,写下“坚持到底”四个血字,“一时满座顿现悲状,甚有忧愤泣下者”(《河声日报》1919年5月10日)。
开封女师发出第一声呐喊,其他学校也应声而动。记者采访获知,“五四运动”爆发后,刘潇然与同学赵毅敏、江梦霞等,组织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号召各校师生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壮举。同时,云集开封的其他学校也都有师生奔走相告,爱国抗争气氛愈发浓厚。
5月12日,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开封第一师范学校等15所学校召开河南省立学校联合大会。第一师范学校的李宏毅,法政专门学校的卢群化,女师的张静君等学生代表近20人先后发言。1919年5月22日的《汉口新报》记述了当时情形:“相继演说,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5月13日,开封15校学生代表千余人,在河南公立法政学校大讲堂举行大会,并发表联合通电:致巴黎中国使馆、北京政府“万勿自屈签字”,希望“早日解决时局,一致对外”,掀起河南“五四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学生发声震耳欲聋,引发了学界、商界震动。“五四运动”在开封影响也开始从校园走向全社会。
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国民大会声援北京
学生联合大会后,为使更多人加入声援“五四”的队伍,15学校开始筹备国民大会,并于5月18日上午,在开封第一师范学校操场举行。北京学生代表3人抵达现场支持。
《新申报》1919年5月31日报道的《汴梁国民大会》一文中记录了记者当时看到的情形:“记者昨至开封车站,站内满贴日人种种图画,极为触目惊心……各界在师范操场开国民大会,到会者一万一千余人……并绘有日人欺压中国人民和亡国奴之惨状”。大会决议以河南公民名义,致电北洋政府:“如果日本不交还青岛,应立即退出和会”。
此时的北京,学生行动受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但北京军阀政府却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5月19日,为进一步向反动势力施压,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各省学校响应。
获悉北京事态,开封学校联合会商议决定,在5月30日举行罢课,声援北京。在罢课宣言书中疾呼:“国将灭亡,痛莫可言。焉能坐斗读佛,束手待毙”。虽然30日罢课行动遭到当时反动军警阻挠而耽搁,但31日,开封学校还是实现大罢课。“五四运动”在开封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唤起更多国人的觉醒。
随着6月到来,开封学校陆续迎来暑假,像刘潇然一样,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返乡,把“五四运动”火花带往全省各地。此时,国内“五四运动”中心已经从北京移到上海,主力也由学生变为工人。而“五四运动”给中原大地带来的影响和巨变才刚刚开始。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