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频道 > 城市 > 信阳热线

50年的坚守 一杆秤里的天地人心

河南热线 时间:2020-06-19 14:38:31

来源:映象网
阅读:

在淮滨县谷堆乡的集上有处摊子,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杆秤,亮着金属光泽,守着这处小摊子的是现年74岁的老人张春明。

张春明是该乡谷堆村村民,至今从事制杆行业长达50年之久。自24岁跟着郸城县的老师傅学艺出师后,多半时间挑着担子在外闯荡。“当初制秤价格不高,盘秤每把0.5元,小杆秤每把1元,大杆秤每把1.5元不等。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二三十杆秤,供不应求,那个年代,每个生产队都需要一杆秤,我这手艺是到哪都吃香。”张春明谈到以前的事情满脸骄傲。

杆秤,是中国人发明的人类最早的衡器,再复杂的衡器,用的也是基本的杠杆原理。杆秤也叫手提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要制作一把精确的杆秤,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老人告诉记者,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有近百道工序,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

“别看秤不大,称的可是良心。”在做秤期间,也有人上门要加钱做“八两秤”,意图很明显,但被张春明一口回绝,老手艺活本来就不多见了,这么做是砸自己招牌。

往前数50年,制秤一度被称为“百工之首”,可以称得上是那个年代的“铁饭碗”。但随着时代的改变,电子秤的普及,制秤这种锱铢必较、毫厘必究的纯手工精细活在时代变迁之中逐渐没落。张春明对此并不觉得遗憾。他说,他每周奔赴四周赶集,一天下来只有几十块钱,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手工制秤的工序非常复杂,利润非常低之低,没人愿意学习制作杆秤的手艺才更让他担心。老人有个愿望,他希望能把这门老手艺传给后人,将传统老手艺继承下去。

值得庆幸的是,淮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部门对张春明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人都多有关注,“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和新农村建设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像张春明老人这样的手艺人不舍不弃,精益求精,对我们来说是难能可贵,我们正大力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使其得以传承。”该乡党委书记吴世红表示。


网友评论

关于河南热线|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商合作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热线 中文域名:河南热线.cn

豫ICP备13019708号-3 经营性网站备案:201311130000007971 郑公安网备:41010502000017

郑公备:410105020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