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频道 > 河南 > 河南

河南各市地年俗 逛庙会醉听书敬火神

河南热线 时间:2014-01-29 20:00:51

来源:映象网
阅读:

“马上有年味儿,晒晒咱家的年俗”的活动本期就暂告一段落了。当最后一期摊在你手中时,也许你已经和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团圆饭;也许你已经挽着父母的手,徜徉在年节活动的热闹中。咱们河南,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积淀。本期,我们带你浏览各市地的那些年俗,看看咱老家的独特之处。


【年俗】 老家的年俗 你还记得多少


三门峡


“骂社火” 越骂越欢喜


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东、西常村的村民就敲锣打鼓,交替前往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骂。骂得越狠,被骂的人越开心。这种大俗大雅完美结合的习俗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在2007年还被评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鹤壁


华北第一古庙会


鹤壁市浚县的正月古庙会已有1600多年历史,会期从正月初一持续到二月初二。古庙会的影响力波及周围5省80多个市县,曾在高峰期一天迎接30万游客。从大年初一开始,各种传统民间社火、浚县特色玩具、各地方的小吃都会齐聚古庙会现场。浚县县城四关四街,到处人流如潮。好看、好玩又好吃,这里绝对配得上“华北第一古庙会”的称号。


安阳


彻夜明烛“请祖宗”


老百姓在除夕先把家谱挂上,称为“挂家堂轴子”。黄昏,家长带领子孙,手持长线,到村外朝祖坟方向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后便起身回家,行走时不能回头。回到自家门前后,再烧纸钱,放鞭炮,回头说:“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爷让路,叫老人过去。”然后进门点燃明烛,彻夜不熄。


开封


烙油饼 吃凉粉 挂木版年画


开封这座千年老城,与“历史”和“吃”断然脱不了干系。腊八节就源于宋朝都城开封。正月初十,家家户户都要烙油饼,取谐音“十烙”意为“实实落落”。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这天开封人一定会吃炒凉粉。


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仍然传承着古老的制版和印刷技术,历史感厚重。曾经,开封人过年,很多人家都贴年画,如今这老手艺俨然成了“高大上”的代表之一。


商丘


初八火神节“行水”


商丘人都说,正月初八是火神的生日。这天,他们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敬火神,也叫“行水”。商丘有句这样的谚语:“吃麦不吃麦,全看火神节。”因此,“行水”除了有敬火神免火灾的含义外,还有请火神保佑天气、保佑丰收的美好寓意。


周口


赶伏羲庙会 带着“大馍”走亲戚


大年初二,周口人一定要带着“大馍”走亲戚。一个馍就得一个锅蒸,越大越好,回娘家时带着,代表着对长辈的感恩和送去福气。


大年初三就是赶庙会拜伏羲的日子啦。周口人要全家出动,去太昊陵敲钟或打鼓,表达美好的心愿和对来年的祝福。


信阳


打糍粑 “打出”好邻居


信阳市的商城县、潢川县、光山县、新县都有过大年打糍粑的传统。糯米浸泡后,用一种名叫拐子的工具反复杵,要求力气大、速度快,需要邻居之间互帮互助来完成。美味的糍粑打出来,邻里感情也能升温。吃着新鲜的猪肉,就着新鲜的糍粑,那份新鲜劲儿都能把整个一年照亮。


漯河


面粉做“钱币”只为祈福


面粉做的“钱币”你见过吗?“大年初五财神爷过生日,我们一大早就得吃‘财神饭’,得在面条上放几个面粉做的铜钱,吃了这‘财神饭’,财神爷就会在一年中保佑我们发财。”老家漯河的丁女士说说,大年初五这天,“福、禄、寿、喜、财”五路神仙都要下凡,百姓要好好拜各路神仙。


平顶山


马街书会 群英荟萃


正月十三,在平顶山宝丰县,会举行闻名全国的马街书会。据说这是从元朝就开始流传的习俗。每年的书会全国各地的曲艺艺人云集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亮书会友。


艺人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表演的曲艺种类繁多。既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也有山东琴书、凤阳花鼓等。大家为了赢得该年“书状元”称号,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可谓百花争艳。2006年,马街书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阳


“褪毛狗” “洗”迎新年


“褪毛狗”是一种戏谑的说法,是指理发、洗澡,大人小孩都不能落下。南阳人一到腊月二十九,就要开始整理自身的卫生了,还要清洗一家人换下的脏衣服。因此在南阳地区有“二十九,褪毛狗”的说法。


【规矩】


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规矩


每年过年,老人们都会叮嘱我们,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要做。不同的市地习俗不同,但心里对这些规矩的敬重,却异常相似。初一到初七,这些不能做的事,你知道多少?


初一: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哦。


早餐不能吃稀饭、荤食及药品,以示新一年的富裕、健康。不能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不能给还在睡觉的人拜年。不煮新饭,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寓意去年的东西吃不完,到今年还有剩余。


初二:


不能先去“王”姓、“吴”姓家拜年,因为其谐音“亡”、“无”被认为很不吉利,若是亲戚中有这两个姓,要先绕开,拜完一圈最后再去。


不能在娘家吃晚饭,女儿们必须在晚饭前回婆家,俗称“食日昼”。


女儿回娘家回门礼不能为单,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必须成双。


初三:


不能走亲戚。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


初四:


不能出远门,这一天是民间习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


初五:


不能用剪刀,正月初五又称为破五,当天不能用剪子,因为剪子为破家五鬼。


不能留垃圾,要将过年期间所制造的垃圾清扫干净,谓之“送穷”,否则会带来穷困。


初六:


初六是“送神”的日子,店铺要开始复业。


初七:


大年初七,为七煞日,诸事不宜,尤其是出远门。


【专家】


春节是民族共识的基础和根源


著名民俗专家、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说:“我最想表达的是,春节是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涵盖了众多的人口,承载了最大量的文化内涵,它是我们民族文化共识的基础和根源。我们现在处于猛烈的社会转型期,眼看着春节在淡化,习俗在消失。我天天盼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能并行不悖。因为我们文化上的传统春节,是一种精神世界的需求,是我们民族性格和心力的支撑,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保留它,就保留了我们几千年文化的河流。”


年俗说吧


过年了 我想说句真心话


@小鱼儿YF日记:怀念小时候过年,特别有气氛,炸元子、卤牛肉、炸翻饺……我还帮外公一起做过糯米肠,现在过年好安静啊,似乎啥都不用做了,提前一天去超市逛一圈要啥有啥。走亲访友的春节就要拉开序幕,那就自娱自乐迎新年吧!


@只需暖暖:怀念那些一起在春节的时候写寒假作业的老同学,你们还好吗?


@青柠7128:怀念小时候的春节,从放寒假开始就早早地盼着,手头没啥零花钱也要跑到集市上买好看的剪纸和5分钱的糖瓜,满心欢喜地等着穿妈妈做的新衣服,家家户户炸肉、炸丸子,扫房擦玻璃是春节特郑重的一件事。童年过的是那样的幸福,那时的年味真浓啊。


@文昌苑:我们小时候过春节盼的就是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小孩儿也全都聚在一起。那时候没啥玩具,也没有电脑和“苹果”,我们都是在村里瞎跑,也可开心。那时候也只有到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也没有啥新衣服穿,条件好点的就在集上买块布,连红色的布都很少,俺娘给做个新布衫,要不就是把旧衣服洗干净了,过年穿上。压岁钱都是2分、5分,后来才一毛两毛。现在的00后们,给他们压岁钱都得包八百一千啦!


图说年味


红窗花、枣花馍 浓浓的年味儿扑面来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1月28日,郑州一生态园内,古装打扮的工作人员,忙碌着给景区房屋贴春联和窗花,一笼笼热气腾腾的枣花馍,也在加紧赶制当中(如图)。


网友评论

关于河南热线|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商合作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