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频道 > 河南 > 河南

人民日报:产业集聚区动 河南走向新一轮“聚”变

河南热线 时间:2014-01-19 13:25:31

来源:
阅读:

人民日报记者 龚金星 曲昌荣 王汉超

编者按: 1月17日,《 人民日报 》刊发“产业集聚‘区动’ 河南走向新一轮‘聚’变”长篇通讯,全面展示了我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本报今日予以转载。

核心提示

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大量的产业集群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大都在这些区域创造。如今,在中国中原经济区的新版图上,依托一个个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产业集群正在拔节速长、生机勃发——这里既是先进产业集中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也是改革创新试验区。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推进,作为河南省探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突破口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始在河南省经济社会爬坡过坎、转型攻坚中发力。180块充满活力、魅力和引力的产业集聚区,星罗棋布在古老而又全新的中原,集聚着建设富强河南,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核心力量。

这里正在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支撑,深刻地改变河南,带动中原转型发展走向新一轮“聚”变。

支撑河南“半壁江山”——

产业集聚区成投资增长“集聚地”

产业为什么要集聚发展?因为其最大的好处是获得规模效益,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今年以来,临颍县产业集聚区出现的一个现象,一度让该集聚区管委会纪检书记李巍巍感到费解。

华冠养元新上二期投产运行,联泰又开始建设12条最新的生产线……各家企业竞相扩大投资,来拉产品的车排起了长龙。李巍巍问:既然销售形势这么好,当初为何不把生产规模搞大些?

李巍巍问得真诚,企业老总也答得实在:当初在这儿投资建厂是想试试看,哪知道投产后会这么赚钱,不追加投资行吗?

资本总是涌向活力“高地”。尽管河南始建产业集聚区是因国际金融危机、区域竞争加剧和自身结构性矛盾等“倒逼”而成,但与早期沿海地区无意识、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不同,河南更将其作为转型发展的新载体和突破口。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一举求多效”“一发动全身”“一优带百通”以及“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等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使产业集聚区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集聚区应运而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四年前,金融危机对传统工业大省影响深重。河南以高消耗、高消费的传统工业为代表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已经走不通。要实现从传统工业到现代工业的跨越,新兴工业大省发展之路必须走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回忆,200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又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抓手,全面启动了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在全省312家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遴选出180个产业集聚区进行规划。仅仅四年时间,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未来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发动机”。 去年前10个月,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0131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50.4%;实际利用外资60.49亿美元,同比增长29.6%,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5.6%。“现在,产业集聚区占据了产业投资的‘半壁江山’,代表着河南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更是河南经济未来的增长引擎。”谷建全说。

投资必然要求回报,投资的流向是投资环境的晴雨表。孟州市委书记魏超杰感慨地说,孟州是个人口只有30多万的内陆县级市,但是仅去年以来,就新引进市外项目14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3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坚持转变政府职能,用硬手腕打造软环境,把软环境打造成硬资源。

“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在河南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说。

事实上,产业集聚区四年发展,昭示了一个事实:集纳了产业基础要素、产业链发展环境的产业集聚平台,正成为河南对接全球产业、沿海经济转移的最具吸引力的舞台。

漯河市临颍县产业集聚区内,全国知名卫生用品品牌生产商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在这里投资成立了恒安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像临颍这样的县级产业集聚区,分布河南114个县域之内达180个,它们承接产业转移已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河南依托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落地开工。据省工信厅资料显示,2012年,全省产业集聚区施工项目8654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4627个;新开工项目5300个,其中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2585个。到2012年底,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集聚区达到85个,初步形成了94个特色产业集群。

“产城融合”贯通城乡发展——

产业集聚区成农民转移就业“主阵地”

西距郑州30公里,东距开封30公里,郑汴融城,中牟就在城中央。

“为什么回来?我是家里独子,父母舍不得;再说,这里也有自己的发展天空。”从西安交大毕业后,台咏辉在上海一所高校当了两年辅导员,最终还是回到老家中牟。

台咏辉在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的一家汽车内饰企业工作。“从给一两个汽车品牌提供内饰到几十个品牌,从300多员工到1000多人,企业发展太快了。”台咏辉认为,“郑汴一体化非常到位!”

驱车郑开大道,中牟搭建起两座城市间的连接走廊,城市和产业组团相互连接、连绵不断。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南部,入驻了郑州日产、海马商务等4家整车生产企业,还有60多家零部件等配套企业,预计今年可完成产值300亿元左右。很明显,中牟这个昔日因“农”而名的地方,正在因“产”融城。

“企业工人95%是当地的农民,每月工资有三四千元。”台咏辉告诉记者,他们在附近买了房,成了家,下了班一起聚餐、K歌,也有人做着小生意,“日子过得挺滋润”。今年,该县完成了16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整合,置换出的土地用于发展产业,让农民就近就业。

随着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郑汴一体化的推进,昔日因“农”而名的中牟,正在因“产”融城,越来越多在外工作的中牟人上演着“凤还巢”的好剧。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城镇体系的载体。毋庸置疑,城乡转换的快节奏,得益于产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产业的城镇走不远,没有产业的城镇化也只能是无源之水。

曾在广东一家制衣厂打工多年的刘中起,今年彻底告别了一个人独自在外的日子。去年这家制衣厂在周口市太康县产业集聚区投资建厂,家在太康县老冢镇的他就申请调到了太康公司。“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多陪陪孩子。”刘中起说。以前在广东,一年只能回来一次。刘中起还算了算账,家乡工资如今也不低,除去各项开支,更实惠。今年,他的妻子、女儿都到厂里上了班,每月家里收入8000多元,上个星期,他已拿到了县城新房的钥匙。

刘中起所在的周口市是传统农业区,目前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就有27万多农民就近当了产业工人。仅去年1~9月统计,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已超过30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6万余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52.3%。

“过去怕农民进城,现在盼农民进城,产业集聚区发展这么快,到处都在招工。”西峡县县长李德成说。

新型城镇化也随之悄然加速。道路、交通、网络、学校、医院、娱乐、环境、社区、就业等齐备的配套设施与均等化的服务,散发着强大的吸引力。

屈指算来,郑汴一体化从2006年郑开大道打通至今,已经七年。受益于一体化政策,郑州及开封的发展都迈上了快速路:郑州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00亿元增长到近6000亿元,增长了2倍;开封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列。

作为郑汴一体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飞”一般前行。航空港区建设将使郑州在全省的首位度大大提高,其影响力、辐射力也将有一个大飞跃。

事实上,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中,逐步理解了产业集聚区的内涵:产业集聚的背后是劳动力就业的集聚,产业集聚区要实现的目标就包括“农民工就业的主阵地”,包含着“现代城镇体系建设的主体功能”等要义。产业集聚区依托区域城市建设,实现了产业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产业布局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空间,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重合,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前提条件。

转型发展的新载体——

产业集聚区成跨越式发展“重中之重”

对于河南来说,产业的集聚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紧握的强有力的“拳头”。

郑州市民李女士在手机专卖店里左挑右选后的发现让她惊诧不已:信阳还出智能手机?

事实上,长期以“农”字看家的革命老区已经成功拥抱了高新科技。在信阳的产业集聚区里,不但出产手机,还产出了中原第一台液晶电视。不久前,信阳与深圳手机行业协会签订协议,约定投资150亿元,建成中国信阳手机总部大厦和产业基地,入驻企业将达50家以上。而这,正是信阳经济转型升级迈出的坚实一步。

传统“煤电铝”工业大县伊川,也以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围绕老产业,做起新文章,引进了铝箔、高档精密铝材等项目,不但可以生产单零箔、双零箔、PS板等产品,而且可以生产涂层板等终端产品,由“传统”向“精深”加快转变。

对贫困县嵩县来说,产业集聚区是个新经济名词。虽然起步晚,但科技含量高,有着后发优势。从一张白纸描绘到现在,该县已拥有3个博士后研发基地和生物医药、农产品干燥装备等4个科技孵化器,目前35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中,5项已经落地。

如今,在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内,处处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新意。统计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高技术和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1.6%、21.6%,占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2%、63.4%,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和2.8个百分点。

作为推动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推动河南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绝对主力。围绕电子信息、食品、家电、家具、纺织服装、金属制品、新型建材等重点领域,着重延链、补链,一批龙头项目和配套关联项目纷纷落地。

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受既有的经济结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由于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较大,大量产品处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在需求不足、竞争加剧时受到的影响更深,传统的支柱产业如电解铝、钢铁、煤化工、煤炭等纷纷陷入困境。

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部署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短短几年时间,不仅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日益成为河南实现转型发展的新载体和突破口。到2012年底,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突破了1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了2.47万亿元,从业人员近300万人,累计新增就业人数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认为,打造集聚2.0版,深化改革仍是当务之急。以改革加快实施转型升级,以改革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以改革加速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依然是产业集聚区发展中需要继续破解的课题。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河南经济发展无法再走“摊大饼方式”,这是资源约束与技术门槛提高的原因。

“产业集聚区发展,就是要探索建立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真正推动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真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的典范,推动美丽河南建设。”郭庚茂一语中的。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这已成为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理性招商的表现。塑编产业和再生纸产业一度是濮阳县引以为豪的特色产业。由于工艺落后、能耗高、效益低等缺陷,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濮阳决心忍痛割爱,将塑编产业和再生纸产业停产或者转产,不准进入产业集聚区,而招商项目第一关就是必须是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眼下,濮阳县正通过产业升级迈向“生态濮阳”的道路。

改革再出发,产业集聚区引领的中原新一轮“聚”变正在发力!

原载(《 人民日报 》 2014年1月17日 13 版)


网友评论

关于河南热线|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商合作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热线 中文域名:河南热线.cn

豫ICP备13019708号-3 经营性网站备案:201311130000007971 郑公安网备:41010502000017

郑公备:410105020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