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频道 > 享乐汇 > 拍客

黄莽《桃源行》诗词赏析

河南热线 时间:2014-12-27 01:09:04

来源:红香阁文学网
阅读:

《桃源行》

黄莽

隐士访桃源,郁郁断了魂。骚客谈桃源,千年意犹存。

今复长啸鲲鹏去,早接陶公梦里言。夜辞京城雾霾兮,朝饮玉露桃花村。

四面群山八叠岭,三都六里七重门。东西南北入云霄,锁住丹霞种玉盆。

潘周过化大明风,邓笑汉将力道穷。天柱峰上摘星斗,龙岩腹下参禅宗。

真君剑劈铜鼓石,金鸡慧眼识孽龙。大銮起义昙花现,福地奏响东方红。

王子山歌妙生花,玄澹三姐盘歌夸。烟雨小庐烹白茶,定江两岸望客家。

不为时利长寿乡,山前屋后瓜果茄。幸识三老知野史,闲暇三友话桑麻。

迩来桃源争不休,待字闺中使人愁。闻尔不开颜,小子泪双流。

囊中空瑟瑟,名不盖九州。感恩允忘年,无为运何筹?

游龙随我身,操起高歌为尔留。时不利兮泛孤舟,一生何曾作名游!

惯看鄱阳鱼逆流,方入此地索原由。樱桃花满山,风吹花满沟。山中缘几日,复出如三秋。

道不得兮食无味,思不寝兮月难寐。古今“记”之兮,信而无伪。

世人寻寻不见兮,陶令又复指。春笋应雨急,新城拔地起。

紫杉迎客舞,远古风不止。铜鼓声彻彻,直冲九天瑶池水。

翻起滚滚仙乐鸣,王母置酒银河羹。复劝醉看白霓裳,翩翩花香影轻盈。

丝弦大音唏嘘兮,划破天际旭日迎。

【鉴赏】

《铜鼓行》别名《桃源行》,是著名青年诗人黄莽到铜鼓考察桃花源原型地记行述感之作。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乐府也称“行”。它容量大,句数没有限制,以七言为主,间以杂言。同其它古体诗相比,更富于音乐性。与排律相比,没有那么多的限制,用韵上,可以一韵到底,也可转韵。《铜鼓行》这首诗,以七言为主,杂以五言。除古体诗法外,还参用了骚体,用了六个“兮”字。全诗转韵七次,有平韵,也有仄韵。用韵的形式,与诗的内容、感情密切相关。全诗章法整齐,气势磅礴,才气奔放,也不乏柔情,兴到笔随,不受体律的拘束。

全诗可分为四段。从开头至“种玉盆”为第一段。写诗人依陶公“梦里言”,造访桃源。开篇就直接用《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的文意,接着,写“骚客谈桃源,千年意犹存”。可见,千多年来,人们向往桃源,谈论桃源,寻找桃源。桃源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渊明以记实的方式,描绘了一个闭塞安宁、平等自由,和睦温馨、勤劳富足的社会环境,寄托了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深受人们的爱慕和向往。但“灵境”在哪?千多年来,寻找者虽多,却无定论。诗人“接陶公梦里言”,来寻找真正的桃源。乘“鲲鹏”,“夜辞京城”,“朝饮桃花村”几句,道出了诗人行色匆匆,兴致勃勃之态,也表现了诗人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诗人似乎没提到桃源所在地铜鼓,不然。“四面群山八叠岭,三都六里七重门”,十四字中连用“八叠岭”、“三都”、“七重门”三个铜鼓地名,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暗示了铜鼓,兼写了景点,用笔巧妙。“入云霄”,用夸张的手法,写崇山峻岭,“玉盆”喻肥沃的盆地。一个“锁”字,把铜鼓四周被高山环绕,林海茫茫,中间是个肥沃盆地的地理特点描绘得形象生动。正如《桃花源记》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个能够丰衣足食的好地方。这一段,虚中有实,既写梦托,又绘地形山景。

从“潘周过化”至“福地奏响东方红”为第二段。前四句,用平声东韵,选取铜鼓石、天柱峰、大莲山、毛泽东化险福地等胜景,许真君斩孽龙的传说、李大銮领导造纸工人起义的史实,赞扬铜鼓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鼓人民有改造自然、反抗压迫的优良传统,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铜鼓石,在离县城一公里的定江河北岸,县治以此命名。这里有一片石刻群,是李大銮起义被镇压后,明代守备邓子龙等的手书、题字和诗句。天柱峰,海拔1045米,光秃陡峭,雄伟壮观。传说此峰“有灵”,能自动增大升高,峰下有佛殿,故又名灵石庵。大莲山,在三都镇,形似莲花,马祖道一曾在这里参禅。传说孽龙要把铜鼓一带挖空为海,许真君追斩孽龙,路过铜鼓石,听到石里有响声,以为孽龙躲在里面,一剑将石劈成两半,飞出两只金鸡,故铜鼓石又名试剑石。明万历年间,李大銮领导贫苦造纸工人起义,史称棚民起义,虽遭镇压,但影响深远。毛泽东化险福地,在排埠镇。192797日,毛泽东为领导秋收起义,从浏阳步行来铜鼓,途中被反动派追捕,他巧甩追兵,机智、勇敢地躲到月形的一处水沟里,化险为夷,胜利地领导了秋收起义,创立了新中国,故诗人说:“福地奏响东方红”。这四句,一口气列出众多的史实与传说,却毫无板滞之病,这是因为句式富于变化。如“潘周过化大明风,邓笑汉将力道穷。”以简练之笔传达出石刻的内容。又如,“天柱峰上摘星斗,龙岩腹下参禅宗”,用工整精巧的对仗,增添了诗味。后四句,由叙历史、传说转而述今天的人事,换用麻韵,赞扬铜鼓客家人山歌动听、勤劳、乐观、好客,是江西第一个长寿之乡。这一段,全是实写,即写所见所闻。

从“迩来”至“信而无伪”为第三段,这一段是诗的中心,写铜鼓就是桃花源的原型地。先从桃源原型鲜为人知,至今仍争论不休,使人犯愁写起。诗人也为朋友的“不开颜”而“泪双流”,足见诗人珍重友情,想朋友之所想,急朋友之所急,以悠悠的琴声表达自己的深情和对桃源原型的思索:渊明贫困潦倒,为养家活口,以捕鱼增加点收入。“惯看鄱湖鱼逆流,方入此地索原由”。“此地”,即铜鼓。铜鼓定江河,古称武乡水,是修河的源头,经修水、武宁、永修入鄱阳湖,再流入长江。鄱阳湖的鱼群常逆流而上到定江,渊明是因捕鱼才发现桃花源,并受到桃源人热情接待,根据这一见闻,写成《桃花源记》这篇千古名文。“山中缘几日,复出如三秋”,即《桃花源记》的“停数日,辞去”。既写捕鱼人对桃源人的思念,也是诗人对铜鼓人民的思念。“三秋”,化用《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的诗意,极写思念的深沉,以致食不甘味,寝不思眠。诗人因感“古之‘记’兮,信而无伪”,而又兴奋起来。《桃花源记》是写实,并非全是虚构,它的原型就是当时铜鼓的一角。这一段,以抒情为主,间以议论,其感情的波澜,随文势而起伏。比如,初为原型鲜为人知而“双泪流”。接着,抚琴高歌,慰藉朋友,并设想渊明写作《桃花源记》的情景,最后做出“古之记信而无伪”的结论。令人兴奋不已。感情的变化极有次第,也合情合理。

从“世人”至结尾为第四段。写找到真实桃源的欢欣场面。“陶令又复指”,与首段“早接陶公梦里言”,遥相呼应。今日的铜鼓远非昔日所能比拟,“春笋应雨急,新城拔地起。”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虽已改变,但有活化石之称的千年“紫杉”仍在“迎客舞”,她可以作证;桃源人勤劳好客、淳朴敦厚的“远古”遗风仍在。”诗人热情满怀,驰骋想象,以浪漫的手法,描摹找到真实的桃花源后的欢欣场面:铜鼓声彻九霄,仙乐齐鸣,王母设宴,霓裳翩翩,天上人间,一片欢腾。这时,旭日冉冉东升,划破夜空,给大地带来一片光明;结句一语双关,将写景融入叙事中,融入了诗人的兴奋和愉快的情感以及寄意美好未来。

    总之,这首诗以“托言”为线索,前后呼应,一气贯通。虚写梦境,实写铜鼓的地理特点、历史传说、革命传统和古朴的民风。因“托言”而来,因来而有见闻,因见闻而深悟“此地即真实的桃花源”。虽借用梦境和神话,却十分符合逻辑。全诗境界阔大,想象神奇丰富,情致曲折,热情洋溢,是首佳作。(蔡柏如)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关于河南热线|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商合作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