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优美的车间里,一块块优质豆腐被生产出来。 杜杰 摄
本报讯(记者李万泉柴锦玉纪雨童)12月24日凌晨5时许,湖滨区岗上豆制品加工基地,小作坊主郭大宝正把做好的上千斤豆腐装车运往市场。进驻加工基地之后,他做的豆腐更加受欢迎,每天都销售一空。“集中生产+规范管理+自主经营”,这里是我市大力推进放心食品工程,建起的第一个放心安全食品加工基地。每天占市区需求量70%的“岗上”放心豆制品,从这里走上百姓餐桌。
三门峡市区过去有40多家豆制品加工小作坊,分散在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监管困难,环境脏乱差成了老大难问题,尤其是违规使用小锅炉,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近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引导帮扶生产加工企业树立质量、品牌意识,实现由“劣”到“优”脱胎换骨的转变。我市采取“劝进、劝合、劝退”工作法,引导有潜力企业兼并联合、做大做强,促进有提升空间的企业提升水平、规范化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目前,市区13家达标豆制品小作坊中,有10家在今年8月入驻岗上豆制品加工基地生产,完全满足了市场每天约10吨豆制品的需求量。
走进岗上村豆制品加工基地,这里弥漫着浓郁的豆香。基地占地1公顷,统一厂房,统一使用现代化生产设备,从原料进货、生产等实行自主统一管理,质监部门统一监管。小作坊转为“正规军”,既保留传统手工工艺和纯正口味,又加入现代化工业流程,极大地提升了产量。做了10年豆腐的郭大宝很快尝到了甜头,他说,以前每天用360斤黄豆,现在翻了一倍。过去卫生得不到保障,生产设备也很“原始”。现在环境好,大家一起有比较就有竞争,只能越做越好。在郭大宝供货的植物园市场,一位王姓客户说,现在豆腐质量很不错,加上生产环境好,买回家就更加放心。
放心豆腐质量好了,但市场价格并没有提高。投资加工基地的李旭辉算了一笔账:“这里生产成本要比‘黑作坊’高一点,但有了加工基地招牌,新老客户都增加了,整体利润会不断提升,而且还避免了违规生产风险,算下来单位成本也就减少了。”
放心豆腐实现了由小作坊生产向现代化生产转变,由无证生产向规范化生产转变,由个体单干向合作壮大转变。市质监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小作坊集聚发展,提高了生产门槛,优胜劣汰,保障了产品质量,监管更便捷,还有利于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今后,我市将借鉴这一模式,推进传统食品小作坊“转型升级”,让百姓餐桌食品更加安全放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三门峡放心豆腐加工基地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启示意义的样本。
市场挑大梁、政府不缺位。民营企业是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使人们看到了市场的力量,看到了充满活力和效率的市场机制,看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政府可以对市场“放任自流”。相反,经济转型离不开“有为政府”。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准确定位、有效作为,才能进一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更好更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放心豆腐加工基地模式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彻底破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从重点突破到系统创新的提升,才能持续打造市场经济“升级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