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频道 > 城市 > 濮阳热线

濮阳农民村官进京当文字编辑 追梦之路遍尝艰辛

河南热线 时间:2013-12-30 13:57:20

来源:
阅读:

在北京的一座写字楼里,在发行量过百万的《演讲与口才》杂志社,有一位来自濮阳的农民编辑吴甫军,他还是濮阳县庆祖镇曾小邱村的一位“村官”。农民“村官”如何走进北京写字楼?扛锄头的手如何握笔做杂志编辑?吴甫军对梦想的追求之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初中毕业生立志当文字工作者

17岁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境差,吴甫军不得不选择了辍学。不上学了干什么?摆在吴甫军面前的,是大多数农村青年千篇一律的路:打工挣钱娶媳妇。他和村里人一起来到山西阳泉市,在一家建筑工地学习油漆和装潢。

不过,和其他农村青年不一样,吴甫军随身携带的,除了行李外还有一大包书。每逢休息,他还要进城去书店买书。书买回来后,他利用夜里的时间在灯下看,但师傅几乎每天夜里都叫他加班,并且对吴甫军晚上看书耽误工作颇有微词:一部20万字的小说,一个晚上就可以看完,等看完了,天也亮了,哪里还有精力干活呢?

为了多争取一点时间看书,吴甫军就和师傅商议好,以承包计件的方式自己干。这样虽然苦了一点,但可以自己支配晚上的时间了。

就这样,吴甫军茶余饭后的时间都在抓紧看书,因为随身不离书,那时候吴甫军总是被人们讥笑为书呆子。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他看完了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白鹿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茶花女》、《飘》等近百部中外著作。

在看书的同时,吴甫军还不忘进修学习。他经常在晚上爬格子,一篇习作要数易其稿,很是艰辛,所得稿费连买稿纸都不够。同时,他还咬牙从微薄的工资中拿一部分交学费,先后自修了四川广元经贸管理学院新闻专业、河北文学专修学院文学专业的函授课程。

阅读大大丰富了吴甫军的知识,开拓了眼界。没能考上大学,却对文字情有独钟。吴甫军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吴奈”,在他看来,人生有太多无奈。他一开始想当记者,后来慢慢认识到,记者这行业不适合自己,当个文字工作者或者作家就是自己唯一的梦想了。

因为有文化回乡当“村官”

2001年,父亲忽然得了重病,吴甫军不得不中断打工生活,从山西回了老家,行李除了几箱子书外什么都没有。妻子很体谅他的这个爱好,还把大衣柜改装成了书柜。老家有个开门市的好友,见他还有很多书没柜子放,就把一个闲置的货架送给他做了书柜,他在家里算是有了自己的书房。知道他爱看书,村里乡亲们也把吴甫军当人才看,换届选举的时候,他进了村“两委”班子,至此再没能外出打工。后来,父亲离世,吴甫军成了家里离不开的支柱。

曾小邱村是一个有着3000多人口的大村,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在村里,吴甫军负责文教卫生、治安、民兵和团支部工作,村里的规划拆迁、建校、修路,再加上当时闹非典等,别说没有闲下来的时间,就是有时间也静不下心来读书写作了。没时间写作,吴甫军就写日记,几年下来,日记写了几十本。

随着电脑的普及,手写稿已经很少能被采用了。吴甫军开始奢望能有台自己的电脑。他后来经过打听,网费每年要1000多元,因为嫌贵,吴甫军就放弃了买电脑的打算。后来,村里安装了数字电视,吴甫军又迎来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别人都是看娱乐节目,他则闭上大门,很认真地把初中到高中的课程,有选择性地温习了一遍。他还看《百家讲坛》,边看边写笔记,村里人戏称他为“网络教育最积极的值班员”。

再丰富的精神食粮,都填不饱肚子,更何况还有一大家子人呢?吴甫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想法挣钱养活家人。于是,他和侄子、堂弟合伙办了一家门窗加工厂,他们将门市搬到庆祖镇,业务不少,白天晚上都在忙着加班。钱有了,生活不愁了,学习时间被占用了,吴甫军该怎么办呢?

为了文学放弃工厂生意

虽然没时间,但吴甫军仍然挤时间写作。尤其是有了网络以后,他通过网络和濮阳市内的文友们很快熟悉起来,并顺利加入濮阳县作协、濮阳市青年作协和濮阳市作协。市里的很多文学活动和讲座,他只要知道必定参加。后来,门窗的业务实在太多,他根本挤不出时间参加文学活动和写作,感觉这样下去,虽然能挣到钱,但写作定然荒芜。反复琢磨之后,他决定退出加工厂。

当和侄子说起退出加工厂的事情时,侄子很生气,说他太天真,放着这么好的买卖不做,搞什么文学呢?但吴甫军去意已决,他向村里请了假,刚过完春节就到市里一家单位的内刊报了到。这是市慈善总会爱心文化传媒内部办的一份内刊,因为想开办文化副刊,所以编辑部就想到了他。编辑部很小,才三个人,当时,包括侄子在内的很多人都不理解吴甫军的选择,不知道他这是图的啥。他们不会知道,写作是他最喜欢的工作,文字的魅力对于他无可替代。

后来,濮阳县作协要办一个《沃原》杂志,负责人联系吴甫军,问能不能帮忙看稿子。吴甫军当然愿意,就这样,他又做了《沃原》的责任编辑。

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是差太远,吴甫军又到郑州,参加了郑州小小说学会和《百花园》杂志社开办的小小说高级研修班。学习期间,他各种文体都写,先后发表小小说、故事、散文、通讯共100多篇,成为首期优秀学员。

进京做《演讲与口才》的编辑

如果说以前都是“小打小闹”,算不上真正的杂志编辑的话,进入《演讲与口才》杂志社,让吴甫军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濮阳农民,终于算是圆了自己的文字梦。

由于吴甫军习惯于把自己的习作发在QQ说说上鼓励自己,也喜欢把发表的作品发在空间或者博客里“得瑟”,时间一长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人就是《演讲与口才》的老编辑郑涛老师。郑老师主动联系吴甫军,说《演讲与口才》在招编辑,如果想做编辑的话,可以发个简历过去。

吴甫军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个农民竟然有机会进入发行百万份的大刊做编辑。虽然有些不自信,但他可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因为这正是自己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于是,他很认真很敬畏地填写了一份简历。

郑涛老师把吴甫军的简历和情况如实向副主编刘仪汇报后,刘仪被这个濮阳农民的执着所感动,通知他在2012年12月20进京面试。吴甫军清楚地记得,那天飘着雪花,很冷很冷,但他依然冒雪北上,一身雪花走进《演讲与口才》大楼。刘仪很客气地和他做了一个多小时的长谈,表示很满意,让他带了一摞杂志回来等候消息。从北京回来后,他丝毫没有松懈,通过学习杂志,很快写了两篇交际类文章投给杂志。几天后,刘仪在杂志社内部会议上,对吴甫军做了推荐,大家一致通过他去做编辑。“侥幸得很,按照杂志社规定,必须大学本科才可以,而我仅初中毕业,充其量就是个大专,属于破格录取啊!”吴甫军对早报记者说,刘仪的话他到现在都记得:“学历不代表什么,你的执着和成绩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2013年2月24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吴甫军顾不得在家过元宵节,匆匆踏上了赴京的班车。到本月24日,吴甫军到北京做编辑已经整整10个月。而今,老家的父老乡亲们,也从最初的“一个农民到北京做编辑,打死我都不信”,转变成了对吴甫军由衷的敬佩。回忆起曾经的艰辛岁月,吴甫军说:“重要的是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为了这,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记者 袁冰洁)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关于河南热线|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商合作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热线 中文域名:河南热线.cn

豫ICP备13019708号-3 经营性网站备案:201311130000007971 郑公安网备:41010502000017

郑公备:410105020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