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首映式现场播放纪录片的精彩片段
央视主持人海霞在发布会上采访《牡丹》导演之一陶涛(左)
阅读提示|昨日,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4集高清纪录片《牡丹》首映式在北京举行。据了解,纪录片以牡丹和中国文化为背景,用现代人的视角还原古老的“国民之花”,是国内首部完整篇幅以牡丹为主题的人文类纪录片,来自3个国家的顶级摄影师,历时15个月,拍摄2万分钟高清影像素材,记录一颗种子、一片枝叶、一段花开花落的生命历程。
□记者段伟朵文图
现场|历时15个月记录《牡丹》昨日动京城
“寒暑交替,春去春又来……道路开始熟悉脚印,泥土开始熟悉花草……”昨日10时许,北京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纪录片《牡丹》的宣传片正在放映。据了解,该纪录片是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广播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聘请3个国家的摄影师,历时15个月记录一颗种子、一片枝叶、一段花开花落的生命历程。“用这样大的篇幅讲述牡丹,主要希望通过这部片子,启发观众的探索求真精神。”《牡丹》导演李侠介绍说。
大河报记者在首映式现场还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王绣。“牡丹文化的背后,是一种民族文化。”王绣告诉记者,纪录片中她也讲述了自己与牡丹结缘的过程。“牡丹把美奉献给世人,这是一种精神,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有启迪意义。”
初衷|牡丹花开遂人愿实现四季皆可观
说起4集高清纪录片《牡丹》的拍摄渊源,要追溯到2012年6月份。相关领导到洛阳视察时提出,能否用影视的形式,对牡丹进行全景展现?如何让其“花开遂人愿,四季皆可观”?随后,在洛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洛阳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成功“接头”。据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介绍,2012年8月,中央电视台正式启动这部纪录片项目,2012年年底举行了开机仪式,李侠、陶涛任导演。
在首映式上,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柳身表示,国色天香的洛阳牡丹,自古就名甲天下,由牡丹衍生的牡丹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自1983年开始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已成为展示洛阳的靓丽名片。
创作|行程上万公里拍摄素材2万分钟
大河报记者在观赏《牡丹》宣传片时注意到,充满生机的嫩芽、飒爽的枝叶、含苞欲放的花蕾以及宏大的航拍镜头等,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些画面背后,凝聚的却是主创团队辛勤的汗水。“拍摄、制作4集纪录片,耗时15个月,伴随了整整一轮完整的牡丹花期。”罗明说。
“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篇幅以牡丹为主题的人文类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为了呈现牡丹最独特的一面,主创团队不仅把镜头对准洛阳,更从青藏高原、台湾一直到日本、法国、荷兰等地,行程上万公里,拍摄高清影像素材2万分钟;更是首次引入小型直升机拍摄将多维视角引入故事叙述;同时,央视纪录频道与国际团队合作,通过生物摄影技术第一次捕捉到牡丹整个生命周期中,最罕见和完整的影像画面,让静态的植物动了起来。
评价|用影像解读“国民之花”献礼牡丹文化节
“牡丹寓意着中国人对美好、吉祥的追求和向往,但更重要的是,千百年来牡丹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罗明说,《牡丹》正是从这一命题出发,讲述牡丹背后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故事,其在宣传合作、题材探索、国际传播等三个重要领域,都实现了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
“再过十几天,就是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的日子,这让即将播出的《牡丹》具有了一层特殊的含义和期待。”刘文表示,这部纪录片是中国电视人用影像手段对“国民之花”的一次全新的人文解读。据了解,纪录片将从3月22日起,每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
镜头之人物
人物1花农郭树霞
她与牡丹打交道已有30年,牡丹也是她一年收入的依靠。每到牡丹文化节她就骑上三轮车,拖上数十盆精心养护的盆栽牡丹,举着小喇叭进行售卖。“去年牡丹节,1个月卖了500多盆。”
人物2伏牛山药农李新仁
家里柜子和被面上都绘着牡丹图案。一大早,他就向山里出发寻找真正的野生牡丹,在伏牛山脉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终于找到一株野牡丹。“长这么粗,至少十几年了。”
人物3寻找“洛阳红”的台湾老人
12岁那年,老人第一次见到牡丹就留下深刻印象。2013年3月,8000多株洛阳牡丹亮相台湾。当时已82岁高龄的老人看到“洛阳红”后,泪流满面。“这就是我小时候见到的那株牡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