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频道 > 城市 > 洛阳热线

洛阳农民组乐社13年努力复 活隋唐宫廷乐海神乐

河南热线 时间:2013-12-28 14:13:41

来源:大河报
阅读:

  海神社在表演海神乐

  记者段伟朵文张琮摄影

  阅读提示|上周六,2014民间春晚华中分会场选拔赛在洛阳拉开帷幕,省级非遗海神乐也参与了比赛。看到本报报道后,有读者提出,海神乐到底是啥?为何海神乐的表演者都是老年人呢?这种音乐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昨日,记者来到海神乐目前唯一传承的村庄——楼村进行探访。

  记者了解到,海神乐是隋唐时期宫廷宴乐,五代后流入洛阳民间,海神乐演奏使用的很多乐器都是古乐器,服装、道具都是传承人自己制作的,他们说,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

  【探访】

  一边做生意,一边抽时间排练“海神乐”

  楼村,位于洛阳市洛龙区李楼乡西部,古时候因有避暑凉楼而得名,又名景花村,隋唐洛阳城的东城建春门旧址就在该村,它是海神乐目前唯一传承村庄。

  55岁的村民肖进安在街边开了一个杂货铺,店里店外都需要他操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子也都需要他来照顾。不过,即便是在这样忙碌的状态下,他每周总会抽出些时间,参与到海神社的活动排练中。

  “我负责打击乐,相对简单一些。”肖进安笑着说,海神社2003年成立的时候他就加入了,是资格“最老”的社员之一,“从大方面说,咱这是在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从小方面说,就是一种个人爱好,喜欢!”

  59岁的有巧芝也是2003年就入社的老社员,她负责吹笙。听说晚上要集中排练,目前跟随子女居住在涧西区的她,专程赶回来参加排练。

  “海神社成立前我就会吹笙,因为俺家祖传手艺,就是做笙的。”有巧芝说,她公公那一辈就有做笙的手艺,后来传给她丈夫,因为需要调音,所以做笙的也都会吹笙。她刚刚嫁到楼村时,主要帮着做笙,45岁那年,孩子们都长大了,她便也开始学着吹奏。“海神乐丢了很多年了,最近10年才又‘拾’起来。”

  【溯源】

  最早的一种古代宫廷演奏乐 五代后流入洛阳民间

  “洛阳海神乐源于周,是最早的一种古代宫廷演奏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洛阳海神社社长郭红运介绍说,当时武王伐纣统一中国,定都后大封功臣,并形成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其中,祭海的音乐就是洛阳海神乐的源头。后来一直到隋唐,尤其到唐朝非常兴盛,是隋唐宫廷宴乐,五代后流入洛阳民间,一直延续到明清。由于“海神乐”是洛阳独有的民间音乐,故又被称为“洛阳海神”,演奏团体称为“海神社”。

  记者从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目前,洛阳地区演奏海神乐的仅有洛龙区景花村海神社一家,其余的在上世纪60年代后已不复存在。那为什么景花村的海神社独独保存下来了呢?

  郭红运介绍说,景花村海神社历来以郭氏为主,据郭氏族谱记载,郭氏系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功高盖世,唐天子封其为“并肩王”,并赐给他宫廷宴乐。自此,这些专为帝王演奏的宫廷雅乐才得以流传民间。宋朝时期,郭氏有位琴书为伴的后人定居到景花村,遂将海神乐也带到了这里,并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传承】

  13年努力,海神乐在一群农民手中“复活”

  除了历史积淀,海神乐之所以能在景花村再次被“拾”起来,离不开后代人的努力。

  出生于1939年的郭红运打小跟着伯父生活,他的伯父郭高山会制作海神乐器,用郭红运的话来说,就是个“奇人”,郭高山义诊开方,药到病除;管子、笙、弦子等他都会制作,他吹奏海神领奏乐器的技艺更是高超,远近闻名,曾被许多地方海神社邀请过去教授技艺。早年在洛阳东关、南关的海神社,都曾有过他的足迹。打小,郭红运就跟着伯父学习乐器制作、吹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红运长大后并没有从事戏曲,而是做了40年的人民教师。直到2000年退休后,他与同村几名海神乐爱好者,开始“琢磨”,咋样能让“销声匿迹”近半个世纪的海神乐再次“复活”呢?在郭红运、郭孝贤、郭绍光的努力下,村委会和群众大力支持,2003年5月,他们挑选了30多名具有一定演奏功底的村民作为第一批成员,筹建了新时代的海神社。村委会提供一定资金,还有不少村民也捐钱捐物,甚至把家藏的祖传乐器捐给海神社使用。郭红运等人深入各个县区,搜集到上百首传统乐谱。除农忙季节外,社员们有时间就排练,海神古乐在这群貌不惊人、满身泥土气息的老农民手中“复活”了。

  目前,海神社拥有乐器管、笛、筝、笙、二胡、云锣、云板、木鱼、碰铃等近二十种,演奏时,男乐师身穿隋唐风格的大红袍,头戴黑帽;女乐师身穿绿色丝绸长裙,头顶缀满珠宝和牡丹的发髻。管子是海神乐的“主角”,吹奏管子的演奏者,背后一定要有一把黄色罗伞。“这代表了宫廷乐队的气派,是皇家乐队的‘象征’。”

  “舒缓、空灵、高雅、大气,是洛阳海神乐流传下来的最大特点。”郭红运说,近年来,海神社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类公益活动演出,2007年,进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在首届中国郑州炎黄文化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精品展演”中,获得金奖,还曾赴安徽、北京等地演出,在中华世纪坛与德国乐队合奏,德国艺术家表示,希望以后可以到德国合奏。

  【困难】

  年龄偏大,一张乐谱要学月余时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海神乐主要成员都是楼村村民,大多年龄偏大;此外,资金不足,练习场地“居无定所”成为传承的极大“阻力”。

  “也想找年轻人,但年轻人大都要工作,哪里有时间参与?”当记者提到海神社社员年纪都偏大,看起来缺乏宫廷乐队应有的“靓丽”时,郭红运笑着说,虽然是宫廷乐,但现在真正在传承的是一群传统的农民或者民间艺术家,没有资金,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

  “我们的服装、道具,看起来没有电视上的好看?那可都是自己做的。”郭红运说,为了节省开支,队员们演奏时所穿的古装是由村里一位长辈做的;云锣的架子、笙等乐器,很多都是根据祖传的手艺自制的。

  “即便是农村人,没有正式工作,大家平时排练也需要挤时间。”郭红运说,楼村是个蔬菜基地,地里农活都忙,有的社员家里还做着生意,很多时候排练只能放在晚上。此外,社员们年纪都偏大,即使之前有过吹奏的经验,学起新曲子却比较难。“新近排练了一个曲目,练了一个月还没成功。大家都是靠着兴趣、爱好,自发自愿走到一起来的。”

  【展望】

  年轻的专业民乐家“助力” 期待更多新生力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海神乐近年来也开始受到一些年轻民乐家的关注,其中,包括年轻的笛子演奏家刘寅和古筝演奏家张韵琪等人。

  “海神乐我很早就知道,不过直到今年夏天才在一次民乐演奏会上,正式与郭老师认识。”张韵琪是中国民族器乐协会会员、筝韵传播文化工作室创办者,当时,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会会员朱惠良女士到洛阳考察,听完海神乐的演奏后表示,这是真正来自民间的音乐,是最原始的声音,非常有感染力,一定要传承下去。

  “海神乐的队员的确年龄偏大,反应能力、音乐基本功都不太好。”张韵琪说,但他们对音乐和文化的喜爱让人深受感动。“如果在我们这一辈彻底断掉,真的很可惜。”为此,张韵琪与洛阳理工学院民乐协会名誉主席韩振国,笛子演奏家刘寅等人,与海神社建立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一方面,参与海神社的演出,为海神社增添新生力量;另一方面,计划将海神乐带入今后的教学中,让更多年轻学生可以认识了解这一文化。“不过,目前海神乐的传承和出路,还是挺严峻的,仅靠我们几个的力量,对于传承一项文化来说,还是微乎其微。”

  “他们几个年轻人的支持,让我对传承海神乐看到了更多的希望。”郭红运说,只要演奏,上年纪的、有文化人会爱听这种音乐,因为它属于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本。“我们期待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和支持。”

  【专家】

  对隋唐宫廷文化的继承 吸取了民间“营养”

  “高雅悠扬宫廷乐,古朴清新民间曲。”这是原河南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原河南省政协委员、海神社恢复重建发起人之一、海神社首席顾问郭光宇教授对海神乐的评价。

  “经过专家考证,海神乐是隋唐时期宫廷乐流传到民间的,目前还在演奏的已经不多了,很珍贵。”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了郭光宇教授,他认为,海神乐是民间对隋唐宫廷文化的继承,吸取了民间“营养”,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它还是研究丝绸之路与洛阳关系的“活化石”。

  “海神乐用到的不少乐器与西域文化有一定联系,比如主奏乐器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中国古代又称筚篥。”郭光宇说,此外,海神乐的乐谱有不少也是汉族与西域结合的风格。

  “这些隋唐的文化通过农民的智慧和血汗保存下来,更显得可贵,需要抢救和保护。”郭光宇说,要扩大海神乐的影响,仅靠一个村庄或者几个村民是难以做到的,未来,希望可以成立海神乐的研究会,有人、有经费,学习、抢救、组织各类学术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海神乐传承和发扬下去。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关于河南热线|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商合作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