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冬至,古城开封西南隅大庆路。记者走进120平方米店面、活跃着12位残疾人的大同刀削面馆,冬日的暖阳透过洁净的橱窗,辉映着锃亮的“开封市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店”牌匾,十分惹眼。当天虽是传统的吃饺子的节气,但面馆仍食客满堂。店主——同为聋哑人的孙学东、孙学俊兄妹俩,打着哑语穿梭奔忙。
辗转到开封
记者半年前偶然获知兄妹俩的经历,又先后9次走近这帮残疾人。通过哑语翻译得知:今年49岁的哥哥孙学东和45岁的妹妹孙学俊来自山西大同,在家乡学得一手制作刀削面的技术。为了谋生,兄妹俩跑了很多地方,历尽艰辛,3年前辗转来到了开封,发现这里民风淳朴,很像家乡大同,于是就在开封西南隅古城墙外大庆路上安顿了下来。今年,正赶上开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食品安全示范店工程,兄妹俩头一昂,相互打出握拳的手势:自强不息,聋哑人不弱,并主动要求条件不降,和别人在同一起跑线参评!他们先后投资16000余元,打造不锈钢厨房设备,精心装饰餐厅、卫生间。走进大堂,首先跳入眼帘的是镶嵌在食品安全监督栏中的12个健康证上张张灿烂的笑脸,洁净的墙壁和地面,整齐的桌椅,灶间生食、洗碗、清洁、消毒、加工等区域布局合理,防滑的红地毯直通镜子、毛巾、香皂、洗手液一应俱全的洗手台,壁纸装饰、悬挂着卡通画的卫生间透出别样情趣。整个面馆雅致温馨,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片片显真情
两手心十字相扣用力一抹,然后跷起大拇指是“干净”;双拳上下轻击叫“干活”,面馆的工作人员都是聋哑人,来自全国各地:河南、河北、辽宁、山东、山西……辽宁大连女孩小冯今年21岁,她的父母也是聋哑人,小冯浓眉大眼,干活利索,举手投足间充满着灵气,是面馆的凉菜师;27岁的小李家在河北邯郸农村,其母亲也是残疾人,经过培训小李现在是一名出色的削面师;开封的小吴是个孤儿,原来在火车站扛包搞装卸,听说有个残疾人面馆,就直奔而来……别看他们是聋哑人,干起活来丝毫不含糊:从主厨、面案、传菜工,到收银、领班、进货员,12位聋哑人各负其责,捍卫着心中神圣的食品安全——所有进料须附食品检测随货单;眼下面食图个筋道,这里绝对拒绝一切添加剂;孙学东还专门返回大同打制刀具,为的是能削出正宗的大同刀削面。一次,有一商家到店里推销八角调料,孙学俊搭手一搓,疑似二次上色,立即拒绝。一年里堵住了多少危害食品安全的漏洞,只有12位聋哑人心里最有数。他们还开发了牛肉、猪肉、炸酱、茄汁等各类刀削面,由于干净卫生、口味丰富,面馆每天食客盈门。
记者走进灶间,但见一身洁白工装的削面师小李左手托板、右手握刀,手出刀削,片片长度盈尺、形似柳叶的面片似花瓣飞舞,又准确地落到沸腾的锅里。记者向小李伸出大拇指,小李腼腆地一笑,抓起白毛巾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珠打哑语说,这里就是家,每天削300多碗面也不觉得累,能自食其力比啥都强。
片片刀削面,深深一片情。这个残疾人大家庭,在古城开封的蓝天下相互鼓励,自强不息,用无声的行动展示着美好的心灵,成为八朝古都开封大庆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责任在心中
“在这边开店究竟咋样?”趁着人少,记者通过哑语问孙学东。孙学东转身指指前方的城墙,急切地比画一番:河南人好,开封人更像古老的城墙一样待人厚道,这里没有歧视,只有满腔服务热心肠。孙学东兄妹俩忘不了:办开业手续时各部门一路绿灯;面馆用电申请增容时,供电人员选在21点面馆打烊后作业,从21点一直干到深夜;更有热心市民大老远专门跑来吃面,为刚开业不久的残疾人面馆捧场。虽为残疾人,他们却具有金子般的心:凡路过想歇歇脚、找水喝的只管进来;饭毕钱未带够,你尽管抹嘴走人。今年7月,有位客人将装有2000元现金和20余万元存款的银行卡的钱包遗忘在店里,面馆工作人员小魏苦苦等了失主一上午。
在大厅拐角,记者问一位拄着拐杖正欲离席的老大爷这家聋哑人面馆咋样。“咋样?那墙上的牌匾会说话!” 老大爷头一仰,冲着记者说。
风雨三载写坚强!问起新年的打算,孙学东兴奋地比画着:他们的第二家面馆元旦就要开张,位置选在了离城墙更近的地方,那样他们觉得心里更踏实。
2013年岁末的一个早上,市委书记祁金立第三次走进面馆,拉着面馆工作人员的手亲切勉励,高度赞扬他们同命运抗争、自强不息、为开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立了功。
2013年岁末的一天,在开封市政府会议室,大同刀削面馆成为12家“开封市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店”之一。当双手接过金灿灿的奖牌时,领奖者虽听不到掌声,却已是热泪盈眶。
“闪亮的牌匾会说话!”没有豪言壮语,12位聋哑人却践行着庄严的承诺,无声地捍卫着食品安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