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众家之长,兼南北特色。豫菜,包容而博大。河南人自己也说不清,舌尖上到底有多少种家乡味道。
一个月来,映象网记者走访河南多地,从村韵质朴的乡间到异国摩登都市;从百年老店到街边排挡,从流传千年的精品菜肴到寻常百姓的日常饮食……诱人美食,动人故事,挖之不尽。从5月22日起,映象网将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舌尖上的河南味》,和广大网友分享美味佳肴背后的故事,共同搜寻河南人的家乡味道,揭秘河南人专属舌尖上的密码。本期映象网推出“舌尖上的河南味”系列报道——秘境篇。
【开篇·秘境】
当你嚼着面包赶路时,是否会与一个推着满车吃食的老人擦身而过。当你在一家豪华的西餐厅点餐时,是否注意到了旁边那个不足50平米的小饭馆,也许仅仅是只是一个选择,你便错了倾听一个传说的机会。
古语云,大隐隐于市,在每个城市,总有那么几种吃食,它散布在城市大街小巷。在河南,也一些吃食隐没在大街小巷中,等待着人们与它相遇、相知。
映象网讯(记者 骆琼 文/图)早晨四点多,郑州的天空还是一片漆黑,人们大都还沉浸在梦乡中。而在关虎屯高高低低的楼房中,一间屋子的灯已悄悄地亮了,像往常一样,梁宗民夫妇俩早已经穿戴整齐,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炒大豆、碾花生、炝锅、烧水、揪面团……老梁一边用大勺搅着锅里的豆沫汤,一边用鼻子嗅着,虽然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动作,但他却没有觉得枯燥,“这是祖辈留下来的,永远都不会烦。”
豆沫糊浓稠细腻,配菜香脆嫩滑
小巷里的豆沫香
豆沫是河南的一种小吃,在各大地市的任意一个街道角落,几乎都可以觅到。
说起豆沫,河南人自然会提起周口逍遥镇。在那里,几乎家家都有做豆沫的传统。梁宗民就是地道的逍遥镇人,做了近20年豆沫的他,可谓一名行家里手了。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趁着熬煮豆沫的空档,老梁讲起了豆沫的历史传说。从来没有上过学的老梁却能一字不差的将这个古诗词背下来。
“一段古诗词简简单单,但我的母亲却将这32个字看得很重,每当做豆沫时就特别认真。小时候,只要家里做豆沫,我就不停地围着饭锅打转。”梁宗民回忆着童年往事。
而今,48岁的老梁从母亲手中接过了制作豆沫的手艺。小米淘净泡透,焙制好的花椒、八角掺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米浆。待水煮沸,放入花生米、豆瓣、海带丝、精盐,然后把小米浆用清水搅拌开,倒入锅内,同时下入豆腐丁、菠菜,撒入芝麻搅匀即成。
不一会,老梁不大的屋子里就已经云雾缭绕,香气四溢。醇厚的小米香,伴着豆香、芝麻香、花生香和蔬菜的清香融为一体,浓郁得扑鼻。
“其实做豆沫没有什么秘诀,除了选好料外,就是要把握好火候。”老梁舀了一大勺豆沫说道,汤汁呈半透明的乳黄色,再加上青菜、花生、黄豆、粉条等,看起来更加诱人。
“现在很多豆沫店,嫌麻烦,采用大火熬,这样熬出来的味道就不醇正。”老梁一边将碾碎的花生收集在调料盒里,一边叹了口气说,像豆沫里放的花生,以前都是花生沫,现在是花生块,味道怎会香呢?
“要出摊了。”不知不觉已是早上7点钟,一缕缕阳光如约地爬进了老梁家的窗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熬制,一大锅豆沫终于完成了,而原本冷清的街道上的也渐渐地有了行人。
由于没有钱租店铺,老梁只能暂时在路边摆小摊来卖饭,“一碗豆沫3元,除去原料和手工其实赚不了几个钱。”在不宽的街道上,老梁小心翼翼地推着车子,生怕刚熬制好的豆沫撒出来。
在身后汽车喇叭声的催促下,老梁一边抹着头上的汗水,一边加快了脚步,将推车驶进了政六街和丰产路附近的巷子中,停车、支起小方桌、放下小板凳,老梁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这个地方也太难找了,我绕了好几个弯才到这里,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郑州市民李庆亮端着热乎的豆沫一边狼吞虎咽地喝着一边说着,为了能找到这,他特意让自己的同事画了一张简易地图。
“我是通过这张美食地图找过来的,不虚此行啊,豆沫糊浓稠细腻,配菜香脆嫩滑,仿佛饮一壶醉人的美酒,满嘴留香,让人回味无穷。”说完,李庆亮小心翼翼地收好了地图。
博爱丸子汤与饼丝
食客向店主的邀约
老梁所在的周口逍遥镇几乎家家都有着做豆沫的传统,而在距离这个小镇仅仅200公里,一个叫博爱县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以擅长做肉丸,而闻名于世。
到博爱,一定要吃的两种美食,肉丸子就是其中之一。博爱肉丸子在焦作名声响亮,而在博爱,尤以大辛庄的肉丸最为有名。
大辛庄是个回民村,自古就有做肉丸的手艺,代代口口相传。其中,“博爱老闪家牛肉丸子汤”的店主闪玉环,从10多岁起就跟随亲朋学做丸子汤了。
“记得小的时候,母亲就抱着我去各家各户串门,那时候家家都会做丸子汤。”在大伯家的炕头、在婶子家的炉灶旁、在自家的案板,这些地方都成了闪玉环学做丸子的“课堂”。
在耳闻目染下,闪玉环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高手”。2010年,她带着自己的手艺来到了郑州闯市场。
由于缺资金,她只能在政六街与丰产路附近找了一个40平的小店面。在这里,闪玉环每天早晨5点钟就会起床,将红薯和高粱等糅合的粉,拌上生姜等作料,加上牛肉,拌匀后油炸。
“好骨熬好汤,你看我们用的骨头可都是货真价实地。”除了肉丸外,料汤也很有重要,闪大姐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冰柜,长长短短各种牛骨塞的满满了。
“其实吃丸子也有讲究,要先把丸子在冷水中浸泡两个小时,然后放在牛肉汤锅中加热即可。”闪玉环说,店里面有三个锅,一个锅煮肉、一个锅盛汤、一个锅煮丸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
“闪大姐,那件事想好了没有?”早上6点钟,闪玉环刚拉开店里的卷闸门,一个人就跑上去拉着她的手问到。
问话的郑女士,是店里的熟客。自从一个月前在小店里吃了一碗丸子汤后就念念不忘,但由于店面较偏僻,交通又不便利,郑女士萌生了让闪玉环搬家的念头。
“正好我有个门面房要出租,就在花园路上的闹市区,面积有90多平方,如果店面搬过去后生意绝对很好。”郑女士再次向闪玉环发出了邀请,希望每天能喝上一碗丸子汤。
在郑州开店十多年里,像郑女士这样的食客,闪玉环遇到了很多很多,“我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每当遇到这样的客人,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
她用袖子擦拭眼角的泪水,喊了一声自己的爱人,“老轩,这是刚刚送来的牛肉,你看看肉质好不好,不行就给他们退了,可不能糊弄客人。”闪玉环反复地说,做丸子汤,一定要用好肉,这样才能保证是原汁原味。
三厂烩羊肉配上几个芝麻烧饼绝对得劲
重温历史的印记
“这是一家饭店?”第一次来到“郑州三厂烩羊肉”小店的食客,都不禁会有这样一个疑问。
两扇破旧的大门依靠在老式的圆拱门内,墙面上的瓷片有些已经剥落。这些确实很难让人们联想到是一家饭馆,唯有不断飘出来的香味在提醒着食客。
位于棉纺路桐柏北路附近的“郑州三厂烩羊肉”,烙有历史的印记。
“十几年前,每当纱厂工人下班的时候,棉纺路这条街上到处都是人,自行车铃声、叫喊声混成一片……那时候,棉纺路上一点也不缺饭馆,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就剩下了这一个烩羊肉。”魏爱国曾是三厂的老工人,今年已经68岁了,每过一段时间,他都会来这里吃上一碗烩羊肉,再泡上两个烧饼。
“赶快趁热吃,要不就黏了,以前我和你孙爷爷还好久才能吃上一碗……”老魏今天是带着孙子过来,来这里不仅仅是为吃饭而是为了重温那段历史和曾经的味道。
与老魏一样,三厂烩羊肉的老板韩坤也正是因为这份情愫,才将小店开在了这里。
“2001年从国棉三厂下岗后,我就在餐饮圈打拼了近十年时间,这其中有辛酸也有苦辣,但经过起起落落后我又回来了,就是为了一份回忆。你看,我这个店就是原来三厂的澡堂改造成的。”韩坤抚摸自己店里的墙壁。
“吃烩羊肉来三厂”,这已成为郑州食客的一个口头禅,每天从10点开始,这里就开始慢慢有人来吃饭了。
进门、点饭、付钱、自己端饭、饭毕出门……每位来到小店的熟客都会一气呵成的完成这一系列的工序。
羊肉汤菌汤汤底鲜香浓郁,烧饼芝麻多,入口绵软却又不失筋道……凭着独特的美味,在口碑相传中,越来越多的郑州人慕名而来。
“我们最好的时候就能卖出700多碗汤、一千多个饼子。”韩坤还说,有的时候,肉汤供应不过来,还要去给排队的客人解释,让他们明天再来。
看着进进出出的人们,谁曾想得到,当初为了改进羊肉汤的味道,适应郑州人的口味,韩坤曾足不出户,在家里呆了将近一个月,不断地添减着各种辅料,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烩羊肉。
“那时候,他好像着了魔一样,把自己关在家里,然后就是让我试吃,还有身边的朋友。有时候,味道没调不对,还没吃就吐了。”韩坤老婆说。
“痛并快乐着。”韩坤用着几个字总结了那段疯狂的岁月,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成功,他指着一个铝桶说,这里面就是我的秘方,别人都学不来哩。
除了独特的秘方外,食材的货真价实也是三厂烩羊肉成功的关键,“我们的羊都是本地的山羊,这肉绝对不惨假,还有这菌类、粉皮可以说都是市场上最贵的。”
“早上先把炖过羊肉的高汤煮沸,然后把羊肉片放入锅中,加入木耳、粉条、大葱、菌类等辅料,最后配上我们的一个芝麻烧饼,绝对得劲。”韩坤将一碗热腾腾的烩羊肉做出来后,却深深的叹了口气。
据韩坤说,今年年底这里就要拆迁了,三厂烩羊肉也要搬走了,“搬走后,人们还会记得三厂么?还会有人还这里喝上一碗肉汤和我唠会曾经的事么?”韩坤走出了饭馆大门,摸起了拱门外的一个个小瓷片,久久不忍放手。
【结束语】
在汽车鸣笛的催促下,熬豆沫的老梁还坚持推着他的小推车行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中;告别了食客,闪玉环又回到店里,站在火炉旁炸起了肉丸;韩坤的饭馆年底就要拆迁了,此时他正忙着给自己的小店在寻个新地方……
(河南热线:小编)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