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热线 河南城市生活门户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农历腊月十三
首页 > 财经 > 资讯

河南高考改革:考试科目“3+3”取消文理分科

河南热线 时间:2016-08-24 09:36:36

来源:腾讯大豫网-教育频道-热点关注
阅读:153 次

  本报讯(记者王晖史晓琪)备受关注的河南高考改革方案揭开面纱。8月23日,省教育厅通报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我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高招录取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科成绩和3个选考科目成绩组成,即“3+3”模式。

  改革后,统一高考只有语、数、外3科,科目分值不变。减少了“文综”和“理综”考试科目,不再分文理科;外语提供2次考试机会,增加听力考试内容。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拟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将随6月份统一高考一起考试。

  与当下完全按照高考成绩录取所不同的是,改革后,招生录取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着眼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突出问题。

  改革对高校也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完善招生选拔机制。高校要合理确定考试招生的标准、条件、程序等内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要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重大招生事项中的作用。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和招生问责制,校长对录取结果负责。另一方面,改革录取方式。从2017年起,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克服简单用录取批次来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倾向。加快推进基于考生总成绩、专业志向和学习特长的考生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改革。

  按照《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省将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相关报道

  高考连着千万家看看都有啥变化

  □本报记者王晖史晓琪

  作为考生第一大省,备受关注的河南高考改革与千万个家庭息息相关,关系到无数人的命运。此次改革都有哪些亮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应该注意什么,朝着哪个方向努力?高中、高校该做哪些准备,如何积极应对?本报记者对《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梳理,整理出了与考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

  ■学生应该知道啥

  改革后将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除全国统一设立的高考加分项目外不再增设省级高考加分项目,将高考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进一步规范保留加分项目的实施,严格认定程序,加强资格审核,做好公开公示工作,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升学公平。

  弄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内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我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学考办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范围。选考科目由学生根据拟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有写实记录、公示确认、形成档案三个基本环节。

  高校统一考试招生考什么?改革后,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只有语文、数学和外语3科,科目分值不变,减少了“文综”和“理综”考试科目,不再分文理科;外语提供2次考试机会,增加听力考试内容。

  高校招生录取依据是什么?我省将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方案,即高校将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也就是说,高校招生录取既要看“3科”成绩,也要看“3年”表现,着眼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

  ■普通高中要做啥

  构建多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情况,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为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高中教学也要有所改变。各普通高中学校要严格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学校要调整教学组织方式、合理编班,落实走班教学,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将学校学习与未来职业和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材料,避免集中突击;要建立公示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建立检察制度,对档案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核实。

  ■高校需要准备啥

  首先要完善招生录取机制。高校要合理制定考试招生的标准、条件、程序,并在招生简章中详细列明,提前向社会公示;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重大招生事项中的作用;建立招生问责制,完善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校长对录取结果负责;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要求,提出对考生报考的选考科目要求,提前向社会发布;制定高校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方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其次,由于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自身优势,按照专业或专业类对考生提出不同的选考科目范围要求;按照高校提前向社会公布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对考生提出不同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高职高专根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既可以选择参加统一高考招生,也可以选择参加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也可以两种方式都使用。

  此外还要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2017年以后,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

  ■解读■

  《方案》有啥特点?

  一是统筹各类教育招生改革。这次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几乎关系到所有受教育人群。

  二是入学机会更加公平。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入学机会公平的措施。

  三是高考招生录取机制更加科学。统一高考招生从单一标准向综合评价转变,强化了高校招生与高中学考的关联度,注重高校招生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综合素质的考量。今后高校招生,既要考两个“三科”(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高中学业水平三科选考科目),也要看三年综合素质表现。

  四是纵向流动的升学渠道更加多样。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现了高校分类招考,部分考生提前分流,减轻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压力。

  五是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更好保障。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考试方式,选定哪些选考科目,都着力扩大学生的选择机会,凸显出选择性教育理念,更好地保障了学生学习和考试的选择权,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特长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考试自信。

  ——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王继东

  选考科目为啥只能考一次?

  关于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目前出台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25个省份中,只有浙江省允许考两次。

  我省规定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只能参加一次选考科目考试,首先,考虑到我省是考生大省,每年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生达60多万人,相当于浙江省的两倍,考务承受能力受限,考试安全风险大。其次,如开展两次考试,学生两次考试的等值性难以把握。由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按照比例以等级呈现,两次考试必然会造成考试结果的等值性差异,如何保证两次考试具有等值性,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最后,一次考试有利于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今后,随着学业水平考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广泛调研、总结经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省将逐步实现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选考科目两次考试机会。

  ——省教育厅基教二处处长刘林亚

  改革带来啥活力?

  其一,激发高校自主发展活力,创新招生模式和发展模式。《方案》指出“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这样高校就逐渐由“被动”的“接单式教育”,走向“自主”地找寻“适宜的客户”的“签单式教育”;由“省厅之言”、“招生办之命”,走向“高校与学生双主体之间的坦诚洽谈”。这将“逼迫”高校探索建立适宜本校特点的招生模式,也将“逼迫”高校加快“专业建设”,激发高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其二,激发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活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招生制度直接作用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选课”、“走班”等将从根本上革新、甚至颠覆高中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激发高中学校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如何让“综合素质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需要高中学校不断探索与创新,从而形成符合本校特点的评价模式。——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系博士黄思记

  招生录取机制有啥变化?

  统一高考的科目有两大变化:一是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只有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科目分值不变,减少了“文综”和“理综”考试科目,不再分文理科。二是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增加听力考试内容。增加听力考试内容后,对推进外语教学改革,将会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各科目的考试内容将会进一步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高校招生的录取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将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方案。即高校将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也就是说,高校招生录取既要看“三科”成绩,也要看“三年”表现,着眼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这对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还有一点要说明,高校要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培养要求,提出对学生选考科目的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省招办副主任杜习民

  给民办高校带来啥影响?

  “三本”合并到“二本”录取,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破传统高等教育的体制保护,淡化公办与民办院校的界限,有效激发不同性质高校的办学活力,我省民办高校将迎来新一股发展“春风”。三本“帽子”被取消,消除批次之分,社会上的歧视会随之日渐消失,学校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更高,三本不再“低人一等”,而是可以和二本“平起平坐”,有利于提升我省民办院校、独立学院的社会地位,与普通本科院校一视同仁、同台竞争,彰显社会公平,促进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可办出一流水平。

  三本并入二本招生后,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正确导向,引导大家由“重名”转向“重实”。传统的二本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都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没有特色的高校将很难生存,高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最终要回归到办学实力的竞争。

  ——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

  为啥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一是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以往,教师是学生评价的主体,而学生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意味着学生评价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一个群体参与的过程,这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会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客观、全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招生考试机制的要求。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在改革招生录取机制中指出,推进基于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因此,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提前向社会公布对考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办法。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使学生各显其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发展。

  ——郑州回中特级教师谭新会

  ■解析■

  《方案》是咋产生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其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突出的问题,主要是评价标准、选拔方式、入学渠道相对单一,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大班额、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考试舞弊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形象。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要求。国务院要求各地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经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我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风向标”,牵一发而动全身,敏感而又复杂,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任务重、考生数量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明显不足的大省来说,改革难度更为突出,制订好《方案》显得尤其重要。省委、省政府对这项改革高度重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将这一涉及国计民生的改革列为省重大改革事项,重点研究、重点部署、重点推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询问和了解情况,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徐济超副省长专题听取汇报并多次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协调《方案》的重要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教育厅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立足省情教情,坚持问题导向,借鉴试点省市的经验,广泛征求人大、政协、市县教育部门、高校和高中阶段学校以及教育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充分评估论证,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了《方案》的起草任务,并顺利通过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的审议和教育部的备案。⑥7

  (大河网-河南日报)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关于河南热线|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商合作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