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资讯

河南:城镇化发展再添新动力 财政支持农民变市民

河南热线 时间:2016-08-24 08:51:59

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滚动
阅读: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

  对于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来说,这些财政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又将改变什么呢?记者为此采访了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国。

  农民变市民身份待遇都得给

  政策:《通知》提出,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支持创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加快实施统一规范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地方政府还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支持提升城市功能等。

  目前,我国包括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先来看一组数字:201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但户籍城镇化率却只有39.9%,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比差16.2个百分点。说明有2.2亿多人口还处于城乡两栖状态,长期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在城里挣工资赚钱,但身份却依然是农民、主要在农村消费,这集中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

  再看河南的统计数据: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85%,和全国差9.25个百分点,户籍城镇化率22.4%,和全国平均水平差17.5个百分点,凸显了河南城镇化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差距更大。

  “在城镇化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最大潜力所在的引领作用,以及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引擎功能的作用将大打折扣。而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最直接的就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大幅度提高户籍城镇化率。”王建国说。

  农民变市民有何意义?可以算上一笔账: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将带动10万元以上的综合投资;城市人口消费是农村人口的3倍,城镇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约1.5个百分点;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替代出口10万亿元。毫无疑问,农民变市民,对河南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深远。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键在于解决农业人口进城的公共服务问题,“通俗地说,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要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等,只有这样,农业转移人口才有可能在城市生活生存下来。”王建国说,要解决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承载问题,主要在于政府增加相应财政投入。而《通知》明确提出的一系列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的措施,政府都将给予资金安排,必将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农民身份变了利益不减

  政策:《通知》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强行要求进城落户农民转让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或将其作为进城落户条件。同时,要逐步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相关权益退出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相关权益,促进相关权益的实现和维护。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农民成为市民。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农民原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权等等会发生变化吗?农民又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

  对此王建国认为,增加财政投入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解决农民进城的公共服务、基础承载和就业问题,无疑将大大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但还必须解决农民自己的预期收益、进城成本等切身利益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土地资源呈现“刚性短缺”的趋势,在耕地资源“红线限定”的背景下,农村大量的建设用地通过“城乡挂钩”的政策措施,低成本被调节到城镇使用。由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不统一,在农村建设用地的出让收益中,农村集体和农民收益比例过低,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同时,农民缺乏宅基地及其附属物的物权证,也难以为农民带来财产收益。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土地资源的价值潜力和收益预期愈加凸显,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进城的心理也愈来愈重,实际上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破解?《通知》提出的具体措施给出了答案。“这将有效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利益,从根本上解除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

  问诊“城市病”开出大处方

  政策:《通知》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奖励资金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实际进城落户以及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并适当考虑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城市规模等因素进行测算分配,向吸纳跨省(区、市)流动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和中西部中小城镇倾斜。省级财政要安排资金,建立省(区、市)对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县级财政部门要将上级奖励资金统筹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交通拥挤、大气污染、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等备受诟病的社会问题出现在大中城市里,从郑州市的城市发展建设压力就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社会资源相对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缺乏承载能力,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城镇化以大城市为主导,导致了严重的“城市病”。但城镇化的推进也必然要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转变,促进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发挥政府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大幅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承载力,走相对均衡的城镇化道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的问题。

  王建国认为,财政奖励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切实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引农业转移人口的积极性,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推进城镇化的动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动,促进城镇化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西部地区受惠是重点

  政策:《通知》把中西部地区作为重点,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加大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的支持力度。在基本原则中指出,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财力不因政策调整而减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全国大格局上看,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城镇化滞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相对更加艰巨。王建国表示,《通知》里多项措施意在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这将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也将为河南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重大利好和良好机遇。(记者樊霞)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关于河南热线|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商合作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热线 中文域名:河南热线.cn

豫ICP备13019708号-3 经营性网站备案:201311130000007971 郑公安网备:41010502000017

郑公备:410105020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