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电全媒体推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评论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近日,包括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内的大象融媒·大象智库专家团成员集体发声,为河南广电全媒体做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评论点赞。
□东方今报记者肖萌
环保是当下民众首要关注的领域,又常常是一些官方所属媒体花拳绣腿自娱自乐的舞台。新媒体谈环保,基本就是一个“骂”字。河南广电这组评论文章似乎在创造一个亮点:狠戳环保问题,紧扣公众关切,同时变骂为说,把理性还给讨论。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河南广电这组评论的力量非常大,多渠道的传播造成的覆盖面更广泛,同时产生很大的力量,这与传统的新闻有所区别。
发自内心地说,环保应该是良心的环保,而不是形式上的作为。
通过报道,我看到了河南在这方面的努力,省长也带头发声,这说明河南在防止大气污染方面是在下真功夫,我从你们的评论中看到了直达内心深处的东西,这能引起触动。真心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组系列评论,好好去思考关于环境的问题和治理。
从我个人的专业领域来说,等离子也是可以为环保做出很多贡献的,这方面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希望今后能够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之中。
——中国等离子体应用管理工程研究所所长辛福革
这是全媒体的集体发声,也是融媒体优势的体现。你们从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客户端全方位发声,在这方面,河南广电走在了全国前列。
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需要善用媒体地位,发出掷地有声的观点。而政府也应善于和媒体合作,正面宣导社会政策的信息。公众应该可以读懂政府的政策和媒体的信息,并有能力引导政策和信息的走向。这应该是一个良性社会治理的逻辑。
污染治理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综合工程,污染改善的根本,在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我们传统上所认知的强势政府,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想至少有这样几个:一是社会政策的推动,由政府一家主导,变为全社会在共识基础上的共同推动,社会政策的执行基础发生变化,市民和第三部门,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二是它建立在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某个转折点之上,这个转折点之后,普通老百姓,不再愿意为了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增长,而放弃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或者说,人们不再愿意以很低的价格,出卖自己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三是社会治理手段的多元化得到政府和民众的认可。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牛华勇
河南广电的这组系列评论很全面也很犀利,标新立异的同时还做到了接地气,让官方和民间都愿意读下去,都愿意从中思考。媒体具有公信力,也有监督权,行使好媒体自身的权利是件好事,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对于社会,这组评论,将这些做到了。
从我的专业领域来说,目前很多受众还认识不到大气污染治理的紧迫性。譬如农村对于秸秆焚烧,这源于农民对秸秆资源利用了解得不够充分,实际上,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可以解决环境污染、能源替代、粮食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各级政府应当优先支持,设立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充分调动项目各方的积极性,构建利益关系均衡的秸秆综合利用的高效产业链。
因此,在政府治理的同时,更关键的是改变一些以往“错误”的思维,沉下去纠正,转变一些工作的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首席助理吕文魁
尖锐的话语才能直达心底,才能引起重视和注意,河南广电这组“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系列评论很尖锐。
直面当前的痛点、难点,敢言是媒体应该做到的,你们的发声是老百姓们关心的,也是政府在意的,这样的系列评论能够引起共识,这时候就能做到上下联动。这次你们做到了,我为自己老家的媒体点赞。
——中国钢材网董事长姚红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