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独家获悉,中海油决策层决定收缩新能源业务,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海油新能源”)。
中海油在两周前的一次会议上做出了此项决策。消息人士透露,相关文件已经传达到了个人。除了位于内蒙和山西的煤制气项目外,其他独立投资项目均会遭剥离。为此,中海油专门成立了新能源办公室来处理此事。
多位中海油内部人士及中海油新能源下属公司人士证实了上述事实。1月2日,经济观察报多次致电中海油副总经理吕波,其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截至发稿前,中海油宣传部门给记者的回复为:“新能源公司没有解散”。
中海油的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风电、煤制气、动力电池、生物质能、太阳能及氢能。这块业务一直被中海油列为其六大业务板块之一。
至今,中海油在新能源业务上的投资超过百亿元,但除了2012年扭亏实现盈利外,其他年份均在亏损。而这个扭亏,如果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下,是一个难以平衡的规划,新能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和发电企业相比,我们开发风电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在陆上,划分到的资源禀赋也不是很好,更何况内蒙和甘肃地区的限电问题严重,直接影响盈利。”在中海油这个动辄上千亿利润的巨头面前,不到1000万元的账面盈利令新能源公司的处境颇为尴尬。
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称,新能源业务一直亏损让决策层失去了继续投资发展的信心,因此决定逐步退出,项目该转卖转卖,股权该转让转让。
解散“平台”
过去六年,位于朝阳区酒仙桥国宾大厦5-7层的中海油新能源一直是中海油拓展新能源业务的“中枢”。
如今,这个“中枢”即将解散。
中海油新能源成立于2007年,业务范围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煤基清洁能源、太阳能、氢能、CDM(清洁发展机制)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是中海油新能源产业的孵化器”。
2013年12月31日,记者在国宾大厦5-7层中海油新能源办公室看到,一些用来打包的纸盒被堆在办公室外侧。
利用一位员工抽空在楼道里抽烟的间隙,记者试图探听有关消息,但对方十分谨慎,并不愿多说。
事实上,大概五六天前,来自中海油总部下发的文件让在这里办公的职员陷入了困惑。2012年,中海油新能源刚实现了扭亏为盈。
文件下发后,中海油新能源内部召开了会议,将文件的内容传达到了个人。消息人士称,文件大概内容是中海油要解散新能源公司,仅保留内蒙和山西两个SNG(煤制气)公司,其他项目都将卖掉。
此外,还将这两个SNG公司升级为二级子公司。之前,中海油新能源为中海油的二级子公司,SNG公司则隶属于中海油新能源。
在中海油新能源的内部会议上,中海油给了一些员工两个选择,要么自谋出路,要么去内蒙和山西项目。
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称,那些有中海油正式编制的员工不用担心会被解聘,他们会被安置到其他岗位上去。
记者了解到,在中海油新能源,有一部分职工是直接从中海油内部调任过来的,这些人一般在编;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合同工,有一些是和第三方劳务机构签订,属于劳务派遣用工。
选择性剥离
经济观察报获悉,在中海油新能源内部会议数天前,中海油总部内部也召开了一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中海油决策层认为就目前宏观及行业环境而言,应该在新能源业务上进行收缩。
此次会议最终让中海油下定决心退出新能源业务。但中海油并没有选择“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进行选择性剥离。
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透露,中海油第一步是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接下来则会把那些主导投资的项目卖掉,一些参股或控股的股权类投资暂时不会处置。
中海油新能源业务版图中,地位最重要的三块业务是风电、煤制气、动力电池,其他还包括生物柴油、太阳能等。
风电业务之前一直是中海油新能源领域布局的重点,但也会是此次首先被剥离的资产。
上述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称,风电项目基本上都是自主投资,因而处置起来相对方便,直接将其售卖即可。
2009年中旬,中海油又决定斥资50亿元控股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力神”),进军动力电池行业。后者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商。
但上述人士称,由于动力电池是股权投资,还会对其进行保留。
对此,天津力神董秘王战印证了这一说法。王战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称,中海油新能源业务调整不会涉及天津力神。
刹车
中海油布局新能源始于10年前,当时傅成玉初任中海油总经理,便将新能源业务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傅成玉现为中石化董事长。
2006年,中海油党组决定开发建设新能源产业,将原先三级单位新能源板块从中海油石油基地集团中剥离出来,成立新能源办公室。
彼时,相较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三桶油”中实力最弱。其独有的海上对外合作专营权也于2009年被打破,发展新能源成为中海油的“新机会”。
傅成玉曾表示,建设新型能源产业体系,中海油有两个“刻不容缓”。一是更充分地开发海洋油气资源,从浅水走向深水,从300米水深向3000米水深进军;二是在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加快清洁绿色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探索新产业,推动产业转移。
据不完全统计,中海油在新能源领域内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00亿元。天津力神的官网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海油新能源注册资本金38.78亿元,总资产达到71.5亿元,员工600余人。
但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相反,由于经济危机、产能过剩及电力输送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新能源产业从2010年开始迎来下行拐点。
尽管中海油新能源在2012年实现了993万元的盈利,但这是它成立6年以来的唯一一次盈利。
中海油内部人士说,中海油除了风电业务能挣点钱外,其他业务均处于亏损之中。“但风电也仅是调峰并网,量不会太大。”该人士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说,风电行业能挣钱的寥寥,因此中海油放弃风电业务也是可以理解的。
动力电池方面,数据显示,天津力神2012年实现营收30亿元,净利润12.2亿元,但2013年1-7月净亏损9566.68万元。
中海油在新能源领域内的投资也从2011年开始收缩,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投资。2011-2012年间,中海油除保有原有项目外,基本上在新能源领域鲜有投资。
新能源业务连年亏损让中海油的决策层失去了耐心。最终,在2013年的最后几天,中海油决策层最终决定放弃该业务。“未来,中海油整个新能源业务都会被出售。到时该卖的就卖掉,该转让的转让。”接近中海油高层人士说。
回归油气
在最近几个月的中海油内部会议上,中海油很少提及新能源。最近的一次“2013务虚会”上,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对新能源亦只字未提。
这与前任总经理傅成玉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中海油新能源版图是由傅成玉一手打造。但凡在重要场合,傅成玉都会提到新能源是中海油的核心业务之一。
2011年,傅成玉入主中石化,中海油董事长由原中石油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宜林接手。
公开资料显示,王宜林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和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从1996年到2011年5月,历任中国石油(7.64, -0.03, -0.39%)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中国石油股份新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中国石油总经理助理,中国石油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在他的带领下,地处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油田原油年产量突飞猛进,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田。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王宜林一直在传统的油气行业工作,因而更加注重传统的油气资源的开发。
此时,新能源业务已不在中海油的战略范围内。“从那时候起,新能源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了。”上述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说。
在林伯强看来,中海油放弃风电等新能源业务,也是为了把精力放在其他的领域。“例如页岩气和天然气业务。近年来气价有明显上升,而且未来天然气市场化步伐比较明显。”林伯强说。
消息人士透露,中海油收缩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业务,目的之一是为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两个煤制气项目上。在解散中海油新能源后,这两个煤制气公司“晋升”为中海油二级子公司,可见中海油总部对煤制气项目的重视。
事实上,中海油在王宜林接任傅成玉后,已经开始向“油气”回归。而煤制气则是其天然气战略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