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国家将用目标差价补贴的方式取代现行的临储托市政策,哈工大油厂总经理刘宝林拍手称快,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现行的收储制度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小,副作用越来越大,加工企业大面积停产,种植大豆的老百姓也没有从中受益,钱都被二道贩子赚走了。”
2013年12月27日,新华社引述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话称,我国要推动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向“价补分离”转变,组织开展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12月30日周一,大豆、棉花期货开盘闻风大跌,大豆期货远月1501合约盘中触及跌停。
让市场担心的是,我国过去两年收储约1000万吨棉花,占全球库存60%;大豆库存目前约400万-500万吨,停止收储后,这些库存可能释放到国内市场,势必造成冲击。
1月3日,一位接近财政部的粮食问题专家表示,尽管大豆及棉花收储制度实施以来,曾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托市政策又是最差的,它扭曲了市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多数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均已抛弃这种政策,我国的粮食收储政策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国储大豆价格居高不下,加之进口大豆低价冲击国内市场,超过九成的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因收不上来大豆而选择停产,进口大豆和棉花的巨量库存犹如悬在头上的堰塞湖,以及由此造成的财政重负,都在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和农产品(8.27,-0.04, -0.48%)安全。
但是,扭曲的收储政策并不会马上终结,楼继伟并未提供改革的时间表和具体细节。上述粮食专家称,目标差价补贴不存在技术障碍,我国的遥感卫星技术已经达到非常精确的地步,关键看是采取按面积补、按产量补还是按销售量补的方式,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快也要等到2014年下半年才能出台目标差价补贴的新政。
企业大面积停产
春节前这个传统的产销旺季,如今却成了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的“滑铁卢”。
据刘宝林介绍,哈工大油厂尽管已经停产1个多月,却仍以每吨4220元的挂牌价格收购大豆,但始终无人问津,原因是收购价格远低于临储大豆4600元/吨收购价。
刘宝林很无奈:“目前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到港价平均在4200元每吨左右,如果我们高于这个价格收购势必要亏钱。”
“现在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两头受气,进口大豆价格低压缩了我们的利润,收储价格高又让我们收不上来原粮,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停产。”刘宝林称。
选择停产的并非只有哈工大油厂一家,记者从黑龙江大豆协会获悉,黑龙江规模以上88家大豆加工企业中,已有超过九成的企业停产。
本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虽然大豆加工企业收不上来,但临近岁末,农户售粮的积极性反而增强,价高者得之,大豆源源不断地涌入了国储库。据相关机构统计,我国大豆库存目前约400万-500万吨,接近2012年国内产量的一半。
“临储政策人为地破坏了市场的平衡,加工企业不能以合理的价格拿到原粮,中储粮的仓库里却‘粮满为患’,存在仓库里的大豆迟迟不能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一位加工企业负责人称。
无独有偶,棉花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广东德泰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娇兰[微博]如今最怕的是从国储库里拍棉花。
据了解,2011年国家实施棉花托市收储政策以来,棉花收储价格从19800元/吨提高到了20400元/吨;但与此同时,国际棉花价格却一路下跌到15000元/吨。为了减轻国内高棉价给棉纺企业的压力,国家目前实行了3:1的进口配额发放比例,这对于处在亏损边缘的棉纺企业来讲可谓杯水车薪,但更让企业发愁的是,收储以来,棉花质量反而大幅下降。据反映,为了能够达到国家收储等级,把高等级棉花和低等级棉花进行掺兑已经成为潜规则,混合之后的棉花,纺高端纱不达标,纺低端纱又太浪费,这让企业很难把握。
“拍到的棉花,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用,所以都不敢拍了。”陈娇兰坦言。
高库存堰塞湖
除了怨声载道的企业,曾受益托市政策的农民也开始不买收储的账了。
收储政策出台的最大动因,在于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但棉花收储3年来,棉农到底获利多少却要打上一个问号。从棉花种植面积来看,尽管2012年收储价格每吨提高了600元,但种植面积同比却下降了10%。
“收储以来,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甚至包括采摘成本都在涨,国家补贴的钱很难留在我们的口袋里。”新疆一位棉农对记者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表示,现在是种棉花的人没有多得钱,使用棉花的人用不起。依我们看,很简单,一定是流通环节中产生了很大费用。
豆农与棉农的境况相似,多位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种植户向本报记者反映,从2008年实施大豆临储政策以来,临储大豆价格已经从每吨3700元涨到现在的每吨4600元,但从收储政策上获益最多的却是那些贩卖原粮的经销商。
“市场应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但目前连基础性作用都没有,整个粮食市场就是个政策化的市场。”粮食问题专家程国强[微博]表示。
在程国强看来,一方面粮食市场继续被严重扭曲,整个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被破坏;另一方面由于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外比价差距越来越大,粮食进口将会持续大幅度增加。
据了解,临储政策实施以来,市场形成了罕见的粮价只涨不跌的趋势,而更具价格优势的进口大豆、棉花趁机疯狂涌入。海关总署统计,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进口量相比2004年增长189%,对外依存度高达80%。
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棉花进口第一大国,每年进口棉花200万-400万吨,占世界棉花出口的1/3。但这还不是最严峻的,更严峻的是,随着棉花收储总量的快速增加,库存风险正在放大。
本报记者查阅资料计算得出,我国过去两年收储约1000万吨棉花,占全球库存的60%,这相当于我国纺织业一年的棉花使用量。国家为收储占用了2000多亿元的资金,再加上巨额的仓储费用,每储存一年棉花要下降一个等级的损耗费用,可以说财务负担十分沉重。
而如此巨量的库存,就像悬在中国棉花产业头上的堰塞湖,收储政策走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收储,资金压力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如果放出库存,市场剧烈波动,又将伤及国内棉农,重创我国棉花产业。
直补试点路径
目前大豆及棉花的临储政策已造成原粮和产品粮倒挂、产销倒挂、国内外倒挂等反常现象,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据程国强透露,在高层和系统内部有关“要不要改”早已有共识,但“怎么改”还要商榷。十八届三中全会提道,要改革农业补贴制度,要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对此,程国强的解读是,目前的临储政策要改革,要有替代措施。
“不要轻易把这两个托市政策措施断掉,要停掉就要拿出东西来替代,我是主张先立后破。”程国强建议,要解决粮食基础性和机制性的问题,可能最关键的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重构整个粮食市场机制。
一位接近财政部、参与前期调研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之所以选择大豆和棉花,是因为这两个品种种植区域比较集中,国内大豆绝大多数都在东北种植,棉花60%以上产量来自新疆,它们适合大规模种植,便于试点。
对于改革粮价补贴政策,程国强侧重于目标差价补贴方案。
所谓目标差价补贴,就是政府预先确定粮食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价随行就市销售。市价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价高,则不启动该政策。
“目标差价补贴在欧美发达国家被普遍采用,这种补贴有效推低了粮食的价格,给食物集团扩大其利润边界、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也有利于我国培养跨国巨头。”一位粮食问题专家对本报记者说。
齐齐哈尔大豆协会会长陈彦贵早在2009年就向有关部门提出对大豆进行差价补贴的建议。他对本报记者说,差价补贴可以理顺价格关系,第一个受益的就是种粮的农民,因为补贴的钱可以直接打到农民账户上,不会被截留;另外,农民的成本被摊薄了,就能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企业。
“这对于加工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可以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收购,随行就市,市场关系就顺了。”刘宝林说。
那么,如何实施目标差价补贴?具体会按什么方式补给农民?
“有的说按面积补、按产量补、按销售量补,但是面积怎么确定、产量怎么确定、销售量怎么确定,如果一项政策补贴从生产性补贴演变成收入补贴,就失败了。”程国强称。
陈彦贵并不建议用销售量确定补贴,因为这样最终只会“肥”了经销商,应该采取种植面积补贴的方式,通过遥感卫星进行监测,村委会做具体统计,张榜公布,签字画押,谁都不敢弄虚作假,而且这么做可以起到示范和激励的作用,提高农民种豆的积极性。
网友评论